没想到,很多沟通矛盾开始于:不会说事实
说话,就是给心理营养,有营养,才有内动力。
再好的教育理论,终归要回归日常沟通——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所有能被对方看到、听到、闻到、觉察到等都是沟通,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影响(好或不好的)。
在学会如何沟通之前,先清晰一个重要的基础点——表达“事实”(而非“评判”和“标签”)
什么叫事实,什么是评判,先举个例子。
比如,家长看到孩子写作业时爱看手机,有的家长也许本能就会说“你学习很不认真”,这说的是事实吗?不,这是你给的一 个标签。那如果说“我觉得你最近学习状态不是特别好”呢,这是事实吧?也不是,它是评判。“我有两次发现你做作 业时在看抖音”,这才是一个事实。
再看下面两个例子,并思考:分别用三种方式去表达的时候,感受一下,对方的感觉有没有不同?
某同学迟到,老师当面指出其问题——
事实:“我看了下考勤登记,上周你有三个迟到记录”
评判:“你最近经常迟到”
标签:“你这人太没时间观念了”
领导指出某下属在会上的发言问题——
标签:“你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
评判:“你这个人不太会做事,你一说话就得罪”
事实:“上次会议,你说了几句话让一些同事感到不舒服”
所谓“事实”,就是对一个具体行为和现象的描述,具有客观性。“评判”是在某个事实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个人主观想法,而“标签”则是一种更加具有主观性的评判,往往涉及到人格层面。
区分它们重要吗?
其实关键不在于这,而在于:你因为看到孩子“作业时看抖音”,然后开始数落孩子“学习不认真”或说其他一些上纲上线的话(你有情绪,但不知道怎么表达和回应),当孩子听到父母的评判后,带来的糟糕的感觉才成为了问题……
所以,往往很多时候,你看到是某个“事实”,但因为说出来的是你的“评判”或“标签”,导致它成为很多沟通矛盾的源头。
当然,遇到问题,不是只说事实就行,很多时候,需要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该如何回应呢?
我会分四个板块来说明白“到底在什么情况下,用怎样的回应方式”,下一篇见。
/ END /
文 | 一点老师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