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记忆中的九月十三庙会
九月十三古会是澄城县每年一次的全县性文化商业交流集会,以引导古会向“扩大内需,促进内销”方向发展,届时县域外来客商汇聚,以此产生文化、商业之间的交流,历来古会都会是澄城县一大盛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年的九月十三古会,地址在万丽酒店北商业街、惠安苑东万泉街一带,儿童游乐场、马戏团及歌舞团在惠安苑对面。
今年的九月十三古会九月十三会其实按照民俗来说就是庙会。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庙会上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
套圈。摊主在地面摆一些玩具,值钱的在远处,价廉的在近处。顾客从摊主手中买下竹套圈,在规定地点把圈掷出,套中何物,何物就归自己。
摇彩。置一带指针的木盘,盘内放玩具若干。顾客花点钱,用按扭发动指针。指针停止运行后,指着什么玩具,该玩具就归顾客。
打枪。置一立柜,柜上有若干小门,门内分别装有玩具,门口都设有靶。顾客向摊主购买软木子弹,用枪击靶。如击中,小门自动开启,里面的玩具便归顾客。我们这儿是打气球。
澄城是渭北的一个小县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这里风土人情浓厚,这里民风淳朴,这里有一种民俗节日叫“九月十三古会”。古会时间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开始启会,到农历九月十三日正会这天达到高峰,历时六至七天。
古会期间有各种形式的民间表演,舞龙的,耍狮子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等等,各种特色小吃,精美手工艺也陈列其中,使得全县的男女老幼都来看热闹,也吸引着一些马戏团,杂技团参会。这些使得我们这个古会显得异常隆重,热闹。
古会最早的兴起,应该与市场不够繁荣,物资交流不够发达,老百姓生活不够富裕等因素有关。相对于平日,从吃的用的,到玩的耍的,从各类摊贩,到马戏游乐,过会这十几天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要啥有啥。商家摊贩从本县的到外地的,商贾云集,货畅其流。人们积攒了一年的消费能力,也只等着在古会这几天集中释放出来,平日里舍不得买的,舍不得花的,或者买不到、看不到的,到了会上,多少都要买点,都要花费些。古会就是澄城人一年一度的一场消费盛宴,一个狂欢节。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人们逛古会是为自己和家人置办些农务家当,通过逛逛古会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置物品已不是人们逛古会的主要目的,九月十三会对大多数澄城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回忆。
对老人来说,是对时代的追忆;对离家的游子来说,是对家人的牵挂;对青年来说,是对儿时的回忆;对儿童来说,是无忧的童年。
按照过去的时节,九月十三古会一般安排在冬闲,忙罢,带有南方社日的味道,紧张了一段的人们,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子骨,聚拢来,看看大戏,打打牙祭,当然也少不了小赌一番。
家长们都在这几天采取一些比较宽容的政策,给晚辈们发几个零花钱,闺女媳妇也借这几天串门,回娘家,媒婆们在戏台子地下招揽生意,牲口市场上人们也在交易,远处四面八方的人们也赶来了,特别是商家,带来了外地的各种土特产,在这里集散交流,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这样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破四旧,古会这种集合了多种封资修余孽的形势也就成了必然的革命对象,被取缔达十几年。
刚开始恢复古会的时候,还给它取了一个很牛逼的名字“物资交流会”,却也不忘记提醒人们会上届时会有戏曲电影马戏凑兴,那几年,还搞那个有奖销售和即开始彩票,确实让人们疯狂了好几年。好多老实把家的庄户人,舍不得吃喝,买了一对花花绿绿的纸头,极个别的抽中了彩电,汽车,引发新一轮的疯狂。
史海钩沉‖记忆中的九月十三庙会记忆中九月十三会是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走在昔日熙熙攘攘的澄城街道上,逛热闹繁华的澄城大市场,给我买一身新衣服,然后到有马戏的地方看一场马戏,玩一些游乐设施,逛完了,喋一碗旋面,然后继续逛继续吃,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和向往。
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发展,澄城九月十三古会悄然发生了变化,俨然成为了一些流动商业贩子的目标,迎合人们对九月十三会的怀旧心理,但古会情节早已灰飞烟灭,永远留在记忆深处,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和物资极大丰富的日常所代替。总之,一个简简单单的古会,传承了古城几百年的习俗,承载了澄城人几辈的记忆与情怀。而那种记忆深处的古会永远留在了记忆中,希望传承几百年的九月十三古会顺应时代发展,不忘古会初心,挖掘古会的民俗价值,让古会重新焕发光彩,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对九月十三会发展的建议:
澄城九月十三庙会举办是在市场不够繁荣,物资交流不够发达,老百姓生活不够富裕的前提下举行的,过去的古会确实是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改变,丰富了生活需求,在逛古会的同时也去城隍庙去上香祈福,在过去城隍庙(乐楼)一代是非常繁华热闹的,而如今乐楼作为国家历史文物屹立在县城北关。
所以我认为在今天这个经济发展快速和物资丰富的当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就拿九月十三古会来说,为什么大多数人对于古会情节依然存在,但是对目前这种古会的表现形式不是很感冒,每一年澄城古会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年的古会都是外来的商贩来古会销售一些低档的衣服布料,还有一些地方小吃和糕点再加歌舞马戏等等,年年形式不变,大家走马观花,目的就是瞅瞅热闹,满足了自己的古会情节,而澄城古会的民俗文化一点一点的消失殆尽。
尽管这样,人们对古会未来的走向依然是抱有期待,不管是建议也好,吐槽也好,抱怨也好,归根结底是由于目前九月十三古会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认为主政者应该转换思路,从充分挖掘九月十三古会的民俗文化入手,把九月十三古会与澄城当地的民俗文化比如剪纸,刺绣,尧头窑黑瓷文化,扭秧歌,澄城地方特产推荐等相结合,把目前这种外来商贩走进古会的模式转变成我们自己挖掘文化,做大澄城本地产业,可以以博览会或者文化庙会的形式吸引外来游客到我们古会来,增加澄城文化软实力,提高九月十三古会的文化内涵。
过去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我觉得是“文化唱戏促进经济发展”,主角变了,但是含义却大不同,过去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主旋律,用当地的文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现在不同了,要通过挖掘澄城九月十三古会的民俗文化,打造九月十三古会的民俗文化名片,这样才可以促进澄城经济的在另一个层面的发展,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改革古会的形式,也顺应了当下人们对文化的渴求,实现了澄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注】文中黑白图片翻拍于贾生华《乡情之影像澄城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