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2018-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Echolala

“一个善于谈话的记者,不论他要写什么,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吗?”

具体

多数时候,作者使用模糊的词语只是因为懒惰和粗心,如短暂的困难都会变成“危机”,任何矛盾都是“艰难的困境”。这些词语表达软弱、含义笼统,给文章造成虚假、夸张的感觉。

“不要以为我是一个疯子!”市长狂吼道。

好极了。我们立刻能感受到这位市长的暴脾气,而他自己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具体的名词能让故事变得清晰,具体的动词能增加故事的活力和表达的深度。为了达到上面这种效果,讲故事的人不断修改他使用的动词。

苛刻

一位苛刻的作者总是惜墨如金。他难以控制自己。他的文章中找不出半点废话。

苛刻的作者在写作时拥有双重身份,第一种是充满灵性的艺术创作者,第二种就是毫不留情的批评家,专门给作品挑刺。他对每一个逻辑点提出质疑,批判文章中流露出的不恰当感情,鞭策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

软弱的批评是没用的,因为一位艺术家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就必须得到足够尖锐的刺激。

重新审视你的稿子,会发现近30%的内容都是没用的脂肪(冗余和没用的内容)。

描写

描写是文章中最能展示作者才华的部分,但往往也是文章的矛盾所在。

为了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往往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自己对事物的感觉,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形象的图画。

1. 训练有素的作者在向读者展示描写时,往往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2. 聪明的作者不会精心“打扮”每一个处于次要地位的时间,但可能选出一到两个能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事物进行描写——让读者参与进来。这些细节的描述可能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没有太大关系,但它们能让读者产生真实感。

3. 有时,描写可以制造戏剧性的对比效果。这种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在其他情况下不会关注的对象,例如非常普通的人物外貌与实际身份形成强烈反差。

怎么让描写变得精彩?

1. 精确想象

描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读者心中勾画出一幅高清晰度的图画。用于描写的词语都应该是准确、清晰的。当他能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描述时,他就能够用简短的词语为故事添加新的意义。

“可怕的、颤抖的、僵硬的 笑容”

2. 人物原则

反映人性特征。细致的人物描写让陌生场景变得熟悉亲切,让我们感觉这些人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

3. 动画处理

读者喜欢在故事中看到其他人,而且他们最喜欢的是那些正在活动、处于动态中的人。在文章中寻找活力的作者会主动避免软弱、被动的结构,用强有力的描写手法。

交谈感

一名优秀的作者心中永远都有一位具体的服务对象,他是为某个具体的人在写作,而不是对一群没有特征的人。

“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吗?”

交谈感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对读者而言更真实,喜欢更简单、更短小精干的句子。

善于提问的作者,能让读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通过提问来巩固作者和读者的联系。

永远要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能充分表达你意思的话,即使是通俗的语言,“滚开!”。

之所以有那么多生硬的故事,是因为记者的潜意识是为某个信息源写作。因此技巧不重要,关键是写作中采取正确的态度,就足够了。

连贯性

1. 过渡段落

在任何段落或故事中,第一句话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后面的内容建好了框架。首先,试着不用任何过渡词语来完成内容和段落的转换,只是让故事继续发展——直接挑明生动具体的描写。

作者要尽量避免冗长而抽象的句子,如果必须用到概括的语言,就一定要简洁紧凑。

2. 来历出处

决定哪些名称头衔该留下来,哪些该舍弃掉,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判断。在做出决定的时候,作者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确定我对信息的表达是真实的吗?即便是真实的,读者读到这一信息时会感到吃惊吗?

关于某个内容是否被广泛接受,只要与事件最接近的人承认了信息的真实性,作者就不用再质疑。

3. 解释说明

文中的解释一定要简单明快,尽量紧凑、简洁地处理好故事中的平淡内容,这样才能让读者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故事的精彩部分去。

精心设计的结构

1. 速度感

就像一辆有多节车厢的货运火车一样,句子的主语(或者一个主语+动词)是车头,它们带动后面的一串宾语和从句。这样句子能够用最小的空间传达最多的信息,还能帮助作者制造一种动作的连贯感觉,

2. 力量感

如果作者希望得到强调的效果,可以放慢故事的前进步伐,在需要强调的地方使用比必需更多的词语来表达意义。还可以把一个很长的句子,分成若干短句,也可以使用一连串独立的从句达到同样目的。

3. 变化感和节奏感

比如,突然蹦出的简短语言,以及变化的句子长度和结构都能实现这一目的。还可以把突出速度感和力量感的段落交错在一起。

“平行结构”的重复形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