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离幸福的距离就只差一座房子吗?
有人说,知足常乐,那么“足”是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的一个足够,它有没有一个标准,有没有一个基本标准,或者统一标准。如果一个人来向你诉苦,对你来说他说的可能都是一些幸福的苦恼,你告诉他要知足常乐,但说这句话时要慎重,因为有两种可能,一他可能只是发个牢骚,对你来说有或多或少的炫耀成分,这时候你什么都不用说,只需在心底里呵呵就好,二他的烦恼需要真正的被重视,现代社会压力大,一些精神类的疾病很容易找上门,这时候就需要耐心地疏导,“知足常乐”这四个字在这种可能面前就不要提及了。
21世纪,我离幸福的距离就只差一座房子吗?话说回来,我们对待第一种人,如果他只有工作,我们或许会很认同他的烦恼,如果他有车子,有工作,面对他的牢骚时,会稍微走点神,而如果他有工作,车子,房子,我们就以为他不需要语言。不过在这些心理活动的前提下是你是一个有工作的人。所以,我们认为有了房子的话就解决了一大部分的烦恼,相应的这也增加了幸福感。房子在此时此地很重要,在21世纪的中国对每一个成年未婚者来说很重要。
21世纪,我离幸福的距离就只差一座房子吗?休谟,一个哲学家,他得到一项基本的社会运行原理,产权关系的确立与稳定性,是任何人类社会的幸福及其增长的基础。产权关系是产权主体之间,在财产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处置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在这个概念中最醒目的两个字就是“财产”,房子属于财产的一类,而且房子是我们有钱后首要考虑的购置品。那么有房子是不是一个幸福的基本标准呢?说是的话就太贫乏,太笼统了。况且,在休谟的完整理论中,人类的幸福感只有三类来源:其一是基于诸如知足常乐这样的内心品质的幸福感,其二是基于诸如美貌与健康身体品质的幸福感,其三是基于财富占有的幸福感,更加有理有据的说,一定的财产是我们幸福的标准,我们学过政治,就算没学过,都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我以为,鄙人之见,实现全面小康对中国来说中国人的幸福感会大幅提升。
21世纪,我离幸福的距离就只差一座房子吗?那统一标准呢?幸福的统一标准是什么?这更加不好定义,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先看看幸福指数在世界前五的几个国家,芬兰,丹麦,挪威,冰岛,荷兰,中国排名86位,这份幸福指数报告主要是基于人均GDP水平,社会自由度,信任宽容度,预期健康寿命,社会支持度以及腐败程度等方面。值得一说的是这几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芬兰人一生下来就享有新生儿福利金,三岁以下幼儿或领养的幼儿,每月314.28欧元,接下来就是免费医疗保险待遇,义务教育制度,学生学费,书费全免,每月可从政府处获最高500欧元的补贴,最重要的是失业救济金,和老人退休金,芬兰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无退休金收入的老人可领取最低养老金600到700欧。
说这么多,依然是同钱财挂钩的,这几个国家能跃居前五绝对不仅仅只是个人财富的占有,幸福没有什么统一标准,幸福的含义是切实到个人,如果非要研究幸福感,需要在前面加人类两字,我们不去研究怎样获得幸福,而要研究人类幸福感能带给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