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伯乐推文汇总简友广场读书

《绿蒂在魏玛》读后感

2023-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霜霂光阴

郑重声明:文章系作者原创,文责自负。

四十余载时光飞逝,流年暗换后名满天下的歌德再次与绿蒂的这次相遇,印证了艺术史上许多真理。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多年后二人的身份与地位是极其不对等的。这也是两人产生诸多分歧的根本原因所在。

歌德年轻时候的求爱而不得,在如今再次相遇的那一刻却化为乌有。

我们可以站在歌德的立场,客观地评价绿蒂。如果歌德在多年后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或许,绿蒂永远不会再次来到歌德的住所。

曾经能那样轻易割舍和放下一切的人,也许,从一开始便没有那样深爱吧。

当岁月摧残后的恋爱梦想四十余年后映照进现实后,却显得如此苍白而无力。

如今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绿蒂不复年轻时的盛世容颜,歌德却随着时光成长为天下皆知名扬海外的作家。

戏剧性的是,歌德不仅不再是那个有求于她而爱而不得的爱人,反而成了一个绿蒂有求于他才能见着他的人。

退一步而言,如果二人处于对等的地位,或许绿蒂穿上少女时期的精致地与当年相似的衣服,甚至少了一个蝴蝶结,等等行为,都不会招致歌德的这般反感。

绿蒂不愿意坦然面对时光的逝去,也不愿意坦诚地面对现实,甚至期待着时光倒流,回到过去。

只是,她根本不可能做到。如今的她,只是一个体态臃肿想法幼稚心理仍不够成熟的老妇人。

她所感叹的,不过是时光的飞逝。而歌德的想法,其实绿蒂是不知晓的。但绿蒂的心思,歌德却洞若观火。

我们必须承认,爱情,的确有着保质期。错过的,便永远无法再次相遇。

即便相遇,也再难回到当年光景。世间之事,本就如此。韶光易逝,爱人难寻。

对于绿蒂年轻时的美丽身影,也许歌德也已模糊不清了。或许,歌德还爱着那个曾经完美无缺的容光焕发的绿蒂。

但即便怀念,即便不舍,即便心痛,歌德也不可能在如今表现得过于明显。

因为,这样的做法,与他此时此刻的地位与身份是十分不符的。

有些美丽的情感,只能深藏在心。对于二人而言,出于地位和身份,许多真挚的话语只能按下不表,只能心照不宣。

因为一旦它们被放在了台面上,就会迅速风干瓦解,不再美丽。

歌德的怒气,其实也是人之常情,面对绿蒂不成熟的想法与装扮,换做谁都会有些许的生气。

曾经的你,坚定地拒绝了我,四十多载岁月悠悠,你我从未谋面,如今却想一并了结爱情的旧账。显然,在歌德看来,这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

歌德出于世俗与现实的诸多考量,只能将绿蒂视作朋友来接待,表现出绅士彬彬有礼的态度。因此,他不可能表现出过度的热情。

当然,出于对绿蒂的同情,我们也只能表示歌德的做法令人十分感到遗憾。

歌德没有经过她的允许便创作了著名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给绿蒂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烦恼。

这是歌德做得不完善的地方。但人无完人,碧玉微瑕,对全人类来说,若是没有先驱者,便不会有文明的进步。

正是因为有了绿蒂的存在,才可能让这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得以问世并声名远播。这本经典为成为了人类永恒的精神遗产。

也许,还有很多少女渴望成为绿蒂这样的人。因为绿蒂既是十分不幸的,但同时也是极其幸运的。

正是由于她与歌德曾相遇相知又再度相逢,也许是冥冥中的注定,她最终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永远活在了一代代少年的心中。这亦是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绿蒂终究是回不到过去了,也不可能再与歌德有更多的接触了。或是命运的捉弄,或是人生的无常,生命列车总会将我们带向未来。

有些人,弄丢了,就不会再来了。

有些人,错过了,就很难相遇了。

有些事,经历了,就慢慢成长了。

渐行渐远渐无书,有时候也是生命的真相。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朋友,家人,爱人,因为,我们一旦错过,便再难相逢。

绿蒂通过对歌德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指派儿子的婚姻这件事,提出他所选择的儿媳奥蒂丽并非真爱歌德的儿子奥古斯特的行为。

不仅是她内心深处些许酸葡萄心理的映射,其实也恰恰反映出了绿蒂作为女性——即便是垂垂老矣步履蹒跚的老妇人——的特殊考量。

那就是,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显赫的身份始终是吸引女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绿蒂的回击是十分绵薄无力的,正所谓,爱即是恨。

一定程度上而言,绿蒂的回击反映了她内心的真实心理状态与心理渴求——与名扬四海声名赫赫的顶级作家的重逢。

绿蒂提出,自己是一个不会因为爱情而痴狂的人,她绝不会为了爱情成为痴迷不悟的如同布里昂一般为爱而终生守寡郁郁而终的人。

的确,绿蒂不会为了爱情而奉献太多,她始终是现实的,无论是多年前,还是如今,这一点从未改变。

但遗憾的是,清醒的她却始终未能堪破自己如今那幼稚如孩童般的虚妄与心愿。

昔年的华美服饰,无论如何精心着装在身,也无法再度寻回往昔岁月。

面对时光荏苒,她已回天乏术。面对如今自己与歌德的巨大的鸿沟与差距,她只能用愤懑与怒火掩盖内心的无助与失落。

回到文章的开头,如果歌德没有取得如今举世瞩目的斐然文学成就,或许便不会有如今绿蒂的造访。

事实上,绿蒂的言与行在逻辑上有着些许共通的地方。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绿蒂出于对歌德的不满恼羞成怒而十分尖锐地批评歌德与奥蒂丽的行为,体现了绿蒂自身的不自重与教养的匮乏。

对于歌德的家事,作为外人的绿蒂其实不应染指。绿蒂对于奥蒂丽的无情批判和揭露正如五十步笑百步。

如果没有那种隐秘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绿蒂不会穿上和当年一样颜色的衣服,也不会刻意系着蝴蝶结,更不会刻意少了一个蝴蝶结。

中国古人常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曹操难使过后计。”

正所谓种因得果,倘若绿蒂没有与歌德相遇,曾经没有那样坚定地拒绝歌德,或许,也不会有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问世,绿蒂便不会遭受诸多非议与议论。

公允而言,我们只能说,绿蒂遇见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是极其幸运而又极其不幸的,或许这一切相遇别离周遭风雨都是命中的注定吧。

爱情本就是非理性的产物,当岁月更迭,天地巨变后,许多情比金坚的伉俪都慢慢走散了。

时隔多年后再次面对曾经坚定拒绝过自己的爱人,也许就算是一个穷困潦倒而清醒理智的人,都会坦然面对现实,不再回忆往昔。

因为,过去都是虚假的,历史是不可能再现的,是无法重新来过的,是注定要在一定时期产生与消亡的。

情感之事,原本就难言是与非,也许爱情本身并无是非可言。

我们既不能随意指责歌德在年轻时追求已有未婚夫的绿蒂,也不能随意批评绿蒂对于多年后歌德的复杂情感。

如果绿蒂只是因为歌德的崇高地位而来访,那这份迟来的意难平,或许并不比她口中并不高尚并不真爱奥古斯特的奥蒂丽珍贵太多。

如果歌德面对如今不再年轻靓丽的绿蒂违背了自己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承诺,那这份海枯石烂的誓言便不比他笔下的“维特”深情许多。

回到我们的永恒母题,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来源于现实,同时必然高于现实。

歌德并非能做到如同“维特”那般对“绿蒂”的爱意至死不渝,而绿蒂本人,亦无法做到如同人们心中永远活着的“绿蒂”那样,可以永葆青春,容颜永驻。

两人都带着独特的个人的算计,或许爱情的本来面目就是略微自私的、带有自利色彩的、永远不完美的。

对于艺术里的爱情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也许,从一开始,我们便应该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分别而待。

对于混淆了二者界限的绿蒂,与历经沧桑而建树颇丰,从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的歌德来说,二人最后的选择其实都无可厚非。

毕竟,人永远无法预知未来,也永远无法改变过去。

基于绿蒂与歌德最后的抉择,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爱情观的一致,恰好也是现实中爱情的重要基石之一。

从这个意义而言,爱情原本是从来无罪的,有罪的,其实是将爱情错位理解与错误以待的人。

许多时候,即便爱而不得已成为生命中的常态,释然将爱放手与给予爱人祝福的勇气也从未失去其真挚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