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士站着发言学生坐着睡觉说起
从老院士台上讲话众学生台下睡觉说起
今天,各大媒体报道了92岁院士吴良镛先生坚持站着在台上做《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但台下听课的学生纷纷伏案大睡的事,舆论矛头似乎直指学生不懂得尊师重道、尊敬老人。固然,学生对于老先生确实不太尊重,这一点需要批评。但整个事件表象背后的故事却很值得玩味。
我们来看看这场讲座的对象。主讲人,身份显赫的高龄院士,讲课内容:《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显然是一篇有关学习和科研态度的励志文。时长:35分钟。按照正常情况,学生集中35分钟的注意力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是什么导致学生深感无趣纷纷睡倒呢?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不知道这批听众是从哪个学校抓壮丁来的,但主办方刻意打造“薪火相续,使命传承”的目的很明显。画面本该是这样的:老院士在台上慷慨陈词,台下学生眼含泪花温情注视,掌声不断,讲完后不少学生纷纷表示大受鼓舞,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眼望星空脚踏实地回馈人民报效党国哦不祖国。但是,现实无情的鞭挞了这种美好幻想:听众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主体,二是内容,三是方式,换言之,就是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主办方在完全不明白听众的兴趣之前,就强行拉来老院士掰开学生的嘴狂灌心灵鸡汤,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据说很牛逼但我不熟悉的老头絮絮叨叨的说些老生常谈。这么说可能有些刻薄,但就传播学本身而言,所起到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与之相反,如果感兴趣,人们不仅仅会听的津津有味,甚至会花钱买知识(体验)。看看那些门票昂贵依然一票难求的娱乐演出、明星见面会就明白了。人获取知识应该是个主动的过程,如果他需要,自然会努力去寻找途径,这个时候主办方如果有心,提供供给满足这个需求即可。不管你想不想要就狂塞一顿所谓知识的做法,本质上和强奸并无差别。
可悲的是,这样的桥段还是天天都在上演:动不动就是什么劳模报告、先进事迹学习,号召一群人听一个人讲一些与自己生活毫不相干、听完后也毫无用处的所谓报告。作报告者累死累活不说还深感挫败——“马丹老子讲这么辛苦你们却压根没人听嘛”,听报告者更是强自忍耐苦不堪言——“纯属浪费时间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牛弹琴,琴师倍受侮辱,牛也深感无辜,最该谴责的是安排这场演出的人。他们既不了解琴师也不了解牛,却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这就叫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