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亚洲北京市易学揭秘紫禁城 ——故宫文化导游——

探秘北京 ・ 中轴线

2019-01-10  本文已影响1人  高巍2019

城市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以宫城为中心,来布展整个城市的各种建筑物,并以超人的技术与艺术集中表现出宫城的显赫与重要,这正是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的最主要特点。在这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所体现的都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强化。

它通过景象的大小、强弱、主次安排,将一种特有的意识强烈地表达出来,甚至控制了人在建筑中的运动所能得到的全部感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影响着人。

紫禁城那金碧辉煌五凤楼阙和掩映在绿荫丛中的灰色四合院,以及散落全城的寺观坛庙和王府,传达给人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受:宏伟壮丽,同时,又等级分布、排列有序,使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在一种严密的社会组织当中,必须有所归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建筑艺术领域,轴线对称布局,是建筑群体空间布局的重要方式之一。

即:以中轴线为主体,沿轴线布置建筑空间序列,这是中国宫殿、庙寺,乃至民居(四合院)常用的方式。

运用轴线方式组织空间,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纯熟的技巧。

漫步在中国古代城市当中,给人突出的印象,就是从住宅、店铺、会馆、衙署、宫殿、寺庙、陵墓,直到整座城市,都有着轴线配置关系,几何性、方向性的感受远较西方建筑突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轴线布置的具体形式,可分为直轴、曲轴、竖轴和虚轴四种,就北京的中轴线来说,属于直轴。

问题在于,为什么这条直线形的中轴线是南北排列,而不是东西排列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主要与中国,尤其是北京所处的地球纬度有关。

具体来说,北京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这就决定了太阳光的照射,只能是以南面为阳,北面为阴。

所以,中国的风水理论和“朝阳”观念便因此而形成。

坐北朝南,“向明而治”,就成为风水模式的典型,城市布局也采纳了这种“面南而居”的体系。

中轴线则是反映“面南而居”规划体系展开布局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没有摆脱过中轴线这一传统城市规划的骨架。

明清北京城,是一个典型的“面南而居”的城市。它基本上是南北向沿中轴线而规划,城市空间极为规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皇宫、政府机构盘踞都城的中心地区,向南北延伸,形成全城建筑的中轴线,全长十余华里。

自永定门起向北经通衢大道,过五牌楼至正阳门。继续往北,经过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后改为“中华门”,20世纪50年代拆除,位置在今毛主席纪念堂附近)、千步廊、皇城广场、金水桥、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金水河、皇极门(清代改称太和门)、皇极殿(原称奉天殿,清改为太和殿)、中极殿(清改为中和殿)、建极殿(清改为保和殿)、内廷广场、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原称广运门)、后苑(御花园)、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玄武门(今神武门)、北上门、万岁门(今景山公园正门)、绮望楼、万岁山(今景山)及万春亭、寿皇殿牌坊、寿皇殿砖门、寿皇殿戟门、寿皇殿、北安门(今地安门)、地安门桥(俗称“后门桥”)、鼓楼、钟楼。

自大明门起,至玄武门,在中轴线两侧有多组对称的建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千步廊的城墙外面,东有宗人府、户部、礼部、兵部等主要的文职衙署;西有中军都督府、太常寺、锦衣卫等以军事为主的武职衙门。

这种布局正是传统的中轴线理论中,以正穴所在地的中心点确定中轴线方法的运用。

承天门两侧东有太庙、西有社稷坛。皇极门中路两侧,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乾清门内廷,两侧有东六宫和西六宫。

紫禁城内的前朝后廷共六座大殿,占据了中轴线上最重要的位置,是封建皇帝统治的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中轴线把北京分成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直门对西直门、朝阳门对阜成门、崇文门对宣武门,等等。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中轴线一定是在北京城的正中间。它与东城墙的距离要比离西城墙的距离近二百多米。

正阳门与崇文门的距离,比与宣武门的距离也要近二百米。这表明,明代重修北京城时,中轴线东移。

如果以旧鼓楼(元代鼓楼)大街的中心线作为北京的中轴线的话,那么,东、西城墙离中轴线的距离倒是差不多的。

明代之所以要将中轴线东移,这主要是为了将皇宫突出,而不与西苑太液池连在一起,使中间有一些相应的间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了充分的地方,为紫禁城修一座环形的护城河。而这条河在元代是没有的。

究其原因,中轴线手法的运用,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有关。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建筑,体量及跨度不可能很大,较难在一个建筑内部划分过多的房间,或满足多种功能的要求。

因而,在最小的建筑单位——住宅中,也采用一群小体量的建筑组合起来,进而形成院落,以解决家庭居住的各种不同要求。

另外,为了体现封建宗法观念,在建筑群体布局中,还要有主次之分,故将主屋修建得稍微高大一些,而且一般它要朝南,两边有配屋,自然就形成轴线对称的布局。

至于一些大型建筑的庙宇、宫殿建筑群等,这种手法就更突出,以至扩大到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北京城中轴线的设计,为皇权一统创造了永恒不变的气氛。雄伟高大、富丽堂皇的宫苑建筑群,笔直的中轴线,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也体现着“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的说教。

中轴线两侧建筑配置间的对称,同样寓以深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称式的建筑群犹如中轴线张开的两翼,不仅使城市空间布局显得稳重、规整,而且更衬托出中轴线系外建筑的中心作用。这一建筑布局,寓意着“天地万物之理,天独必有对,皆自然而言”的理学思想。

都城内以中轴线为中线的对称式建筑群历历可见,而建筑群本身也采取中路两厢对称的形式。

另外,轴线对称式布局,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空间布局的重要方式之一,可能与中国单体建筑较早地走向标准化,与布置上的严格方向性有关。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当中,对中心、中央、中庸之道等对称平衡概念,早就建立了根深蒂固的信仰,从而自觉地以中心轴线形式处理城市布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在千千万万个按照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体当中,并不是简单划一、一成不变的直线。

相反,却产生出灵活多变的空间系列,千变万化的艺术特色,极少雷同之感。

任何一个对称布局的院落,都是一个有个性的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轴线虽长,但富于变化,主要建筑物都有台基,通过一连串比较恰当的封闭广场(或庭院)及两旁建筑物的衬托,使主要宫殿更为雄伟壮丽。

从平面上看,除首尾的前门大街、地安门大街为商业街道外,从大清门至景山寿皇殿,共排列了九个形状大小不一的广场,有“T”字形、长方形、方形、横长方形,有在广场北侧布置主体建筑的,也有在广场中心布置主体建筑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九个空间中,以高35米的太和殿为人工构筑物的中心,以高63米的景山作为自然地形上的屏蔽,以高33米的钟楼作为走向序列的结束。

这其中又穿插布置了城台、华表、牌坊、石桥等各种建筑形式,赋予空间序列更浓厚的艺术特色,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飘荡着音乐般的优美旋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