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12《人只会看到,自己选择想看到的 》
我们生活在这二元的世界中,任何事都有着分门别类,标签及定义更是归类的基本配置,因此与人交流时(尤其语言)就会显现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及方式。 然而因为如此的局限,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文化、社会或家庭影响下的「自以为客观」。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当一个人说某人是没有家教的,听起来就像是贴了一个标签说他「不好」、不懂规矩、不懂礼貌及处世的道理 ,反之说话的人绝对不是如此的。
因而人除了你、我之分,还多了好、坏之分,有家教跟没家教的、懂规矩跟不懂规矩的、有礼貌的跟没有礼貌的。 如此,一方认为自己是「对」的,得要「矫正」错的那一方,而去介入及干涉,无论是好言劝说或是破口大骂。 最常听到的就是:「不是大家本该如此吗?」,「本来就应该要这样啊!」
家教,即家庭教育,也就是你家或我家教的。 但哪家教的才是对的呢? 这可能很难找到答案,若是说趋向大众就是对的,不免落入pack mentality无思考的境地;但若说标新立异才是对的,也算是反向认同,既使是相反的认同,也还是一种 认同。 所以题目本就是个迷思,根本没有怎样才是对的,就单纯只是你家与我家的不同,如此而已。
比如你家教吃饭时要等主人开动才能开吃,而我家只要自己拿碗筷就可以开饭;或是你家教上完厕所要把马桶盖掀起来,而我家教上完厕所要把马桶盖盖下来 ,到底哪个才正确呢?
事实上小到一个人的习性及性格,大到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及眼界,都与家庭教育有关,但这只是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在看,很难代表整体的绝对客观。 换句话说,只要我站在我的角度在看世界,根本不可能会客观,因为有一个主观的「我」在衡量。
那么既然没有绝对的客观,如何贴那个所谓的二元标签呢? 也许你认为的有家教,是我认为的没有家教,那到底要如何定义呢? 也许大部分的人认为吃饭要等主人开动才吃是有家教的,那么侮慢地去纠正他人是否正是没有家教的不尊重他人呢?
所以人世间的复杂及有趣就在这,哪里说得清啊? 当二元的定义因人而异时,往外去争一个认同实属不易,我们能做的只能向内观察,看看那看不惯他人因没有家教而勾起的焦虑或愤怒在诉说着 什么? 探索自己想要矫正对方的冲动始于何处? 并且探寻自己对差异性的涵容度到哪里?
若以灵魂的层次来看待二元,我们更会发现极端的二元正是一体缺一不可。 没有错哪有对,没有黑暗也不会有光亮,缺了山谷山峰也不存在了。 因此选择趋向任何一方都是幻象,因为它本就是一体的两面。
人之所以会倾向选择一方而摒弃另一方,是因为在生命早期那不被接纳的部分需要被压抑,磨塑成一个能被父母接纳的样貌,而养成的根深地固的观念。 于是,成长后那不被接纳的部分就投射在他人身上,怎么样都看不惯。 因此,内在的成长就是把那些阴影回收回来,让自己看见更完整的自己。 当我们能接受自己这样也接受那样时,也就超越二元了。
一个允许自己成为自己的人,才能够接纳他人也做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