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条街……
你会因为什么和一个人通信20年?
友情?爱情?亲情?
即时通讯的诞生和手机的普及让我们都忘了提笔写信的感觉了。
甚至有的人,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寄过一次信。
今天小橘想说一本全部由二十年来往的信件组成的书,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
因缘际会,让我的书架多了这样一本书。
高二那年,学校里有一个售书活动,书价比外面那些书店里便宜很多,拿到书单与同桌特别激动的研究了很久,讨论有没有想要看的书、想要买什么书,甚至在上课了还在暗戳戳的传小纸条。
封面下课铃一响,拉着同桌飞奔售书地点。
人很多,很挤。很多抢手的书真的是晚一分就少一本,于是挤着挤着,我被挤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面前——很小巧的精装本。
吸引我的是扉页上这句话:
“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十几岁的少年总是容易被爱情吸引,自以为这是本有关爱情的书,心念一动,付了账。
纪念F.P.D恕我饶舌,再复述一遍这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
穷困的纽约女作家海莲酷爱古旧的老书,因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后来被海莲派去伦敦侦察的好友形容成一家“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
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
很快,书店的回信和她要的书寄来了,那些古书令海莲的书架相形见绌,双方的信任很快达成。除了海莲有一点点麻烦,她是个连付账和找零都搞不清楚的女人,特地寻求楼上邻居的帮助才将英镑换算成美元。
(原文:你们可否行行好?下回先将书价换算成美金。我连简单的美金加减都一塌糊涂了,要我把英镑换算成美金真是阿弥陀佛。)
因此,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除了满足她购书的要求外,还得给她准备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
远隔重洋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就连接了的海莲和弗兰克的心。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经济衰落,物资实行配给制。得知店员们每个人每月只分得一个鸡蛋,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
而弗兰克也深深感激着海莲,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书信在大洋中架构了一座相知的桥梁。
海莲也想过去伦敦看看书店看看弗兰克。
直到她的剧本卖了出去,渐渐有了自己的积蓄,而英女王的登基又使得赴英的费用打了折。眼看可以成行,但她的牙逼着她留在了纽约。
她只好给弗兰克写信:“我的宝贝牙医师放了我一个月的假,他却欢欢喜喜带着娇妻度蜜月去了,旅费是我出的……”
弗兰克只好为她和刚刚登基的伊丽莎白女王祝福。
此行搁置。
直到1969年1月,海莲寄出的信三个月后才接到回音,
她被告知:弗兰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
当海莲赶到查令十字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二十年间,保持着与书店的德尔先生及其他人的通信来往。
二十年间终未谋面,相隔重洋,深厚情意却莫逆于心。
书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写来,原本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兰克·德尔不幸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不会面世。
信函来往间更能看出爽朗幽默的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会心一笑。
有人说这是绵延二十年的友情或爱情。
我却认为这是一种温暖的人之间的相知相惜,书信成为这二十年间的旁白,近乎于亲情之间的温馨照料。
也曾有幸收到好友的来信,一辈子都忘不了老班将那封贴着邮票的信封放在我的课桌前的那一幕。虽然是同城之间的信件,但是也温暖了我整个青春。
文字的力量,可纳山河,可入春风,笔墨倾注的信笺,起点是心情,终点是心意。
假若现在有一个机会让你写下一封信
你会和谁通信呢?
你会想写给TA什么呢?
又想要诉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