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文化
我校一直提倡“行知教育”……(即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先)
从学校的入学教育到平时的许多活动还有校内的陶行知雕像以及随处可见陶行知名言都可以看得出我校对于所谓的“行知文化”的推崇……然而这究竟对学生有没有起到什么有用的作用呢?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究竟有没有作用?其实我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学生有没有在学校践行自己所学……或者说学生有没有行动意识,我校学生中是不是行动派比较多?
然而并没有得出什么我觉得正确的结论,如果说非要得出一个结论的话……我觉着这会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命题,相比于单纯的思考做一个大样本的数据调查实验比什么都来的真实而直观有效,然而我毕竟不是社科人士,即便有社科人士研究这个课题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长时间的追踪调查或许才能够得出一个看起来有效的结论……所以我只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说以下内容可能都是错的,有可能有一点对……正确与否如何判断取决于你。
好了,现在进入正题,如果从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哲学方面来考虑的话,通过日常的体验(即在学校的生活)来思考第一段所提出的问题?我得出的要点如下:
1.从认识的本质来看: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从这一点来看,有三点,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那么,在这个问题(即:我校提倡“行知文化”究竟有没有对学生产生正面作用?)里,主体自然是学生,客体无疑是行知文化。
可以得出结论:我校“行知文化”能否取得效果取决于:学生有没有理解“行知文化”,了;学生对行知文化的理解是不是主观能动的(即学生对“行知文化”有没有主动性);学生有没有在实践中践行“行知文化”
结合实际我自己生活经验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对“行知文化”有理解(理解的程度:未知),学生对“行知文化”有没有主动性(据我观察大部分没有),学生有没有在实践中践行“行知文化”(大部分无此意识)
2.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首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然而从学校的教育似乎与这个观点相背:学校传授理论知识的场所,而对于实践嘛!呵呵,或许要等到大三实习?嗯~,学校的各类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学生会)或许算得上?
所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来看:大部分学生要等到大三从有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参加活动或许有一定的实践机会(然而毕竟是学校的活动,多少和社会主流精英还是有差距的,玩票性质比较大……效果一般)
3.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认识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上面的内容带入本文内容中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在学校有没有经历过很多事情、有没有成功过、有没有失败过……
答案当然是:效果一般,有的学生有,有的没有,总体一般。
结合以上三点来看得出结论:尽管我校提倡“行知文化”,但效果一般。大部分学生被动的接受“行知文化”,少部分学生践行“行知文化”但似乎与其他学校没有太大的区别。(具体而言缺乏数据只能得出一个基于个人体验上而得出的不靠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