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还是那条路

2018-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朱建明_b72f

                路,还是那条路

                        朱建明

        当夜深人静时,尽管在上海市区,但那条马路上很少有人走动,来往的车辆更少,偶尔有深夜还在值班巡逻的民警开着车亮着警灯急驶而过。只能见到马路上高高悬挂在圆柱形木头电线杆上的路灯还依稀发出惨淡的光,淡淡的、缓缓地随着风儿吹荡摇曳着在路上划过地面。

        整条马路没了树木显得有点空荡,不用费力就能从路的一头望到路的尽头,一目了然,毫无遮挡。

        沿街的店铺陆续地关了,开始是几家,后来只剩下几家,顽强地坚持开着,如今已经再也见不到有店铺了,门头的店招被撕下扔进了废墟,门只是被厚厚大块的砌砖垒的严严实实,密不透风。

        那里的建筑,开始还能透过窗户看见几处灯光,渐渐地灯光少了,后来再也不见了。那里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喧嚣和热闹。

        开始是商店、菜场停业关门,后来几天没去那里,路两头的公共厕所也拆了,垃圾厢房也不见了。有空经常去聊天的鞋匠,也没提前打招呼不知了去向,皮匠是最后坚持人群中的一员,他告诉我只要房子还在他就会坚持一天,倒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而是在那里摆摊几十年了,风里来雨里去,感情很难抹去,那里有他为之付出的年华。他告诉我,曾经去过边疆,返城以后进了单位,后来的命运不济,下岗做起了鞋匠,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能记得的地方就是以前的边疆和如今的鞋摊,这些是刻骨铭心的,鞋摊是他最后的领地,以后再也找不到和人聊天喝茶消磨时间的地方了,他还说鞋摊是他的精神支柱,缺了感觉不再像是原来的自己了。

        我开始去那条马路是在很早以前。一次聚会有人告诉我那条马路上有卖蛇的,可以代加工后拿回家吃也可在那里吃,于是大家相约去那里吃蛇肉。那次去我找了好长时间,明明知道自己已经是在附近了,就是找不到那条路,转来转去还是问了别人才找到的。所以我对那条路是有印象的。当时那条路上,沿街都开着店铺,有出租给别人的,有自己当老板的,店铺种类繁多,开的最多的是饭店和菜店、水果店,后来还有卖熟食的,开大排档的,当然也少不了有发廊、洗脚店。每天那里显得很热闹,街上到处是人,车辆很难通过,住在附近的居民都会去那里买东西,生活确实很方便。

      后来孙子上学了,学校就在那条路的旁边,每天都会去那里接孙子放学回家,如今已经有好几年了。这条马路我也相当熟悉了。

        早在四年前那里已经开始动迁了,居民也早已搬离。如今那里除了原先拆了一小部分建筑外,大部分还在。斑驳苍老,摇摇欲坠,缺了窗户少了门,屋顶也半露着,房子的四周砌起了一道围墙,外面粉刷一新,还让人画了好多宣传画,贴了宣传标语。

        老房子原先已经按照计划开始拆了,不知是原先不知道情况还是有关人员装糊涂,开始拆没几天就有人反映到了电视台,当天电视台就曝光了,原来那里是上海市的文物保护建筑,拆了的地板、门窗散落在地上,老百姓慷慨激昂,专家表示可惜,领导推说不知情。后来在相关领导的表态下,暂停拆房,否认了原来拆迁改建方案,重新规划保护方案。

          接小孩时车辆会把整条马路沾满,而且两边都是,从东面的山西北路一直排到西面浙江路,一旁的康乐路上同样地从南面的海宁路排到北面的天目路,学校门口更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接了自家小孩后都会急忙离开。只是一小会,那里又恢复了平静,不会再有人打扰。

        现在我还没找到下雨天能停放电动车的地方,原来靠街面转弯角上二楼的阳台已经拆去,那是中秋放假三天后看到的,最后一块遮风挡雨的地方也不复存在了。

        搞笑的是那日去接孙子,见到那条路拐弯角的一处房子,重新上了排门板,墙的一角还挂上了一块老式的门牌,上面写着“安庆路450号”,一旁停放着一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老式的公交车,短短的,矮矮胖胖的,六十年代见过的车顶上背着个“煤气包”的那种,挂的路牌上赫然写着“42路”,还有几个人像模像样地坐在上面,一旁人山人海都在围观看着拍电影,四周还有警察和保安护驾,有人说,车子不像,当年的“42”路车子不是这样的,还有说,车上坐着的人当年没有那么时髦,还有说“排门板”太新了,有点单薄,不像以前的那么厚实。

        我不知道那里将来会被改造成什么样子,听人说要打造成另一个“新天地”。

        我没有太多的情感留在那里,只是可惜了那些没被拆的建筑颤颤巍巍地站着有好几个年头了,不知是没人管还是有人没管……

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