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法之我见
中国佛法首推大乘,但是现代人学佛虽能发大乘之愿,却经常有人出现“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的状况,导致信心退转,对佛法也产生了疑惑,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才能进步。因此,今天就想对这种情况进行阐述和提出解决之道,希望对同修之人能有所助益。
之所以中国流行大乘佛法,原因在于中国自古就有修身养性的方法,比如《大学》开篇就讲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代读书人自幼便照此修习,常处于心静之态,因此接触到大乘佛法之后便能很快相应,而且古代的科举制度,提拔的也是这样的修身养性优秀的读书人(大家应该知道古代考试是要写毛笔字的,而且是蝇头小楷,第一名的试卷不能有任何的污点或修改痕迹,否则就不可能被选中,如果对自己的身心没有很强的控制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样就将大乘佛法从上层建筑入手推广开来,成就了中国佛法的鼎盛时代。然而,现代社会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身心的修炼并不涉及,因此我们常被欲望、杂念与情感所系缚,难以心静,纵然诵念佛经,持诵名号、咒语,也是妄念纷飞,思东想西,这样几年下来,功课虽做了不少,心性却很少有大的改变与进步,遇到事情,该生气照样生气,该有欲望照样有欲望,与没有信仰以前并无多大的差别,原因就在于大乘佛法讲究直接从心性入手,以无我之心度化众生,而现代人连心静都没有学会,根本找不到真心与自性之所在,遑论度化众生了。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中也举过一个例子,可以在此处予以参考:有一个富人,看到别人家里修了一座三层的楼阁,精致秀雅,非常地喜欢,就请木匠来帮自己修三层楼阁。当木匠开始打地基的时候,富人说,我不要底下的二层啊,我只要最好看的第三层。木匠就没有办法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就象这个富人,心中非常地欢喜大乘佛法,也愿意利益众生,但却因没有底下的基础而将自己的心愿变成了空中楼阁,最终没有实际利益。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释迦牟尼佛在临涅槃时,阿难请问世尊涅槃后应当以谁为师?世尊回答说:以戒为师。学佛人都知道最基础的五戒是“杀盗淫妄酒”,为什么不做这些事情可以当我们学佛人的老师呢?很多人受戒以后,在现实生活也做到了这些规定,但是仍然妄心不能止歇,原因就在于持戒并不是形式上的戒,而是要从心里去寻找“杀盗淫妄酒”这些欲望的根源,加以控制直至停止才是真正的持戒,《庄子》里有一段话,可以作为这部分内容的解释:“……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以,如果只是做到了言行上的持戒,那么只能算是祭祀之斋,是做给人看的,真正要学习的是心斋,让自己的心从这些习性中解脱出来才是真正的持戒,也是“以戒为师”的真义所在。
从上面所引用的内容,大家应该也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佛法其实是相通的,所以有“佛道儒”一家的说法,我们现在没有古人的学习条件,也不大可能再从儒家或者道家的经典文献里去寻找修行的各种理论与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入手呢?其实佛经里面一直就有相应的修行方法,我在这里重点推荐《大安般守意经》和《大念住经》给大家,作为从小乘入手修行的方法。《大安般守意经》所讲的安般法门是世尊曾经讲给他的儿子罗云修行所用的法门,罗云据此修行成就了阿罗汉果;《大念住经》是世尊教导我们要时时“就身体观察身体,就感受观察感受,就诸法观察诸法,就心观察心”,也是世尊临涅磐时,阿难请问世尊:当佛涅槃后,我们应当以谁为依止?世尊回答:依四念处。讲的就是要依止这部经的内容。
以上推荐的佛经,对有些人来说可能还是有些艰涩,我想在这里用“六度”的概念再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解释,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学佛的修行方法。“六度”是我们学佛人必须要具备的六种资粮,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资粮可以同时具备也可以次第修习,一般情况下来讲,应该按照文字的顺序依次修习:当一位普通人开始有出离心,想要有信仰的时候,要先学习布施,将自己的财物与知识转予有困难或者痛苦的众生(财布施与法布施 ),从中感受利他的快乐,不断地积累,慢慢地开始产生慈悲心,愿意将自己固有的各种损害众生的习性予以戒除,这时候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观察自己“贪、嗔、痴”等恶习是如何因别人的言语、行为等外界因素而不断地从内心中引发出来,然后训练自己控制住这些习性,不断弱化,直至有一天能够停止其中的一项习性,再继续下一项,当训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心不再象以往那样容易愤怒或者冲动了,甚至开始不再产生这些感觉,就开始进入到忍辱的修行阶段,在这个阶段,你会让自己的心努力地保持在安静的状态,并不断增强这种能力,这就进入到精进的修行阶段,当你能够熟练地控制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你实际上就修行到了“止”的程度,开始进入禅定的状态,进入禅定以后会逐渐开启智慧,从而成就四沙门果。
在成就四沙门果以后,自己有了相应的心灵力量与智慧,再去实现当初所许下的大乘心愿,就如顺水行舟一般容易做到了,因此建议大家学佛从自身的实修做起,自度度他,祝大家早日修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