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究竟怎样正确地搭建“理性思考框架”?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奔跑的大胯
image

撰文丨大胯

阅读提示


写在前面的话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每天在手机、书籍和报刊上阅读大量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背后那些作者的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事实是:

但是,如果你回忆一下最近几天看过的文章或书籍,是否存在下面的情况:

这种情况大多就属于“无效阅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

“读了之后”感觉自己就好像“没有读过一样”。

这就是没有“理性思考框架”的表现。

究竟怎样正确地建立“理性思考框架”?


正文

搭建“理性思考框架”的作用有两个版本。

“精简版”是这样的:

就是能够让你对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或“读到的”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嗯,不明觉厉,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大白话版”是这样的:

这样是不是就清晰了很多?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搭建“理性思考框架”的确是“有用的”,但是,还谈不上“可用”

一旦我们把视角转移到“可用”上来,就会发现:

我们需要找到搭建“理性思考框架”的“最少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

它的“最少必要”条件只有两个:

对,只有这两步,而且这两步务必同时存在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对于某类信息,就要立刻保持警惕

比如:

他们经常会说出下面的话:

然后掉头就走了,根本不陈述任何“理由”。

比如下图这种情况:

image

这类人就属于:

“想说话”但并不能把话说明白的一类人。

甚至,如果你去问他们:“理由是什么?”

他们会回答:“没有理由,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从本质上来看:

事实是:

一个没有“理由”的“观点”,从很大程度上来看是没有价值的

也就是说:

这就好比: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

如何甄别“理由”的可信度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事实是:

绝大多数的信息传播者都试图把他们的“观点”包装为“事实”来说服我们。

最常见的包装手法就是:事实性声明的“观点”。

更具有迷惑性的是:

不同的事实性声明的“观点”之间的可信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你就会特别容易相信下面这个“观点”:

但是,你就会不太容易相信下面这个“观点”:

遇到这类“观点”,只需要问自己:

如果需要证据,但又没有相应的证据,就代表:

如果有相应的证据,就要继续思考:

比如:“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这个“观点”。

因为有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这件事情,才能说明这个“观点”的确是“事实”。

请注意:

你是否发现了“观点”和“事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是模糊的

比如:

一个人如果试图说服你:“酗酒是一种疾病”。

这就是“模糊的”事实性声明的“观点”。

一旦我们去搜集证据,会发现:

当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采取下面的步骤:

也就是说:

当我们面对的是不能完全确定这个“观点”是否是“事实”的情况下,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押注可能性较大的选项。

这就是所谓的: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写在最后的话

一旦我们仔细观察周边的人们,会发现:

即使是那些非常理性的人也很难使用“理性思考框架”来分析问题。

如果深挖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会发现:

最大的障碍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理习惯

比如,如果遇见和我们想法类似的“观点”

长此以往,会发生下面的事情:

我们很可能会失去好奇心,进而墨守在自己已知的认知空间里,最终甚至会变成一个“妄人”。

但是,如果遇见和我们想法有很大差异的“观点”

这种“心理习惯”叫做:

成见

被我们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

在生活中,人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成见”当作“理性思考”

比如:

从本质上来看,这就是:

祝近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