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8.1,晚)

2020-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伊丹十四
真正的好电影,一个镜头就够了

《何以为家》非常打动人,从头哭到尾。

音乐很满,但音乐又没有刻意的、溢出的煽情。

音乐不很合剪辑的拍,有些突兀,但音乐本身又非常、非常地认真,天赋和努力都有,只是经验还不够的那种认真。

一个孩子不应受这样的罪,但不是所有受罪的孩子都能有如此表现。

Zain的表演是老天还他的债,他每眨一次眼睛,都像夜空亮了一颗星。

拍儿童演员的戏是难的,儿童的生活经验很少,导演无法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戏,能把儿童片拍好难于上青天。

(*比如《红楼梦》琏二爷好色,但演员本人非常老实,导演说戏时打比方“你别把姑娘当姑娘,你当眼前有一道最爱吃的菜”。如此这般,换做儿童演员,他的想象力是模糊且局限的。)

前一阵子买了任曙林的摄影集,他提到总是留意拍摄对象的动作,最先留意手、胳膊,后来发现脚更有意思。

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学生》

《何以为家》也做了很多“脚上文章”,Zain的粉色凉鞋非常扎眼。

参与叙事的粉色凉鞋

这双鞋在叙事上意味着“束缚”,当人物换了鞋,理了发,才拥有了完整的自我。在这之后,他才拥有了力量,回家、杀人,痛快地解决影片之初提出的多个问题。

影片的表层叙事、视听技巧是高明的,但更高明的是内在的原型故事逻辑,这是一个“英雄复仇”的故事,也就是《狮子王》或《哈姆雷特》类型故事。

当我看过的故事达到一定数量时,我渐渐发现上天会对一些创作做出奖赏。如果创作者创作出一个真善美的原型故事,他们就顺应了人类集体意识,而这种意识或多或少跟“神”有关,因此上天会奖励创作者一些表层叙事、视听技巧方面的小礼物(或称之为“灵感”),以便这个故事能够发扬光大。

这部影片其他的巧妙之处也不可忽视,比如做到“雅俗共赏”。

一般大众理解到的表象是“父母有罪”,声讨不负责任的父母。

可是,这里的“父母”其人物虽然具体,本质却是一种符号,只要多想一步就可理解,有罪的是国家,是世界,是“朱门酒肉臭”,是“他者皆地狱”。

世界大同,众生皆苦。彼此为难,众生更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