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至
冬 至
一年一冬至,一岁一安康,明天是冬至。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的到来,它就意味着北方已经是天寒地冻了,而南方则将出现明显的降温,到处也是一片天寒地冻的景象。
我们知道,冬至不仅仅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天文节点,更是一场民间民俗的盛宴。北方人在这一天一定是要吃饺子的,因为它寓意着消寒。而南方人则习惯吃汤圆,因为它象征着团圆。更为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冬至甚至比春节还要重要,因为这一天不仅仅是一个节气,还是祭祖,祭天的日子。特别是在周朝时期,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汉代时期,冬至被称之为“冬节”,皇帝要亲自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祈求上天保佑国家安宁,五谷丰登。唐宋时期,冬至的庆祝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民间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明清时期,冬至的庆祝活动依然盛行,皇帝仍有祭天大典,称为“冬至郊天”。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也反映出了他们对家族,社会,国家的深厚情感,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们也知道,冬至的起源与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时期已有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明确认识。冬至,作为一年中最长的夜晚和最短的白天,它标志着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天地阴阳交替的重要时刻。冬至也逐渐从一个单纯的节气演变成了一个集天文,历法,民俗,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节日。
当然了,古人们喜欢用“九”来计算最为寒冷的日子,因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九,在数字里是最大的阳数,不断地数着一九,二九,三九 …… 等,它意味着冬日的阴气逐渐地消减,阳气便逐渐地回升,累至九次便到头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进九,入九。简单的来说,数九,便是从冬至日开始数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民间就有三九天和四九天是一年中最为严寒的说法。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论证,它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气象学上发现,大致每九天便会出现一股寒潮,而且往往发生在前一个九的最后一两天,不管是巧合,还是古人真的有智慧,都无疑证明了数九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当然,冬至也是一个充满了诗意性的节日,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的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题材。亦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小至》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季节更替的感慨。亦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则描绘了他在冬至之夜对家乡的深情思念:“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亦如,宋代词人苏轼的《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则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哲思:“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等等,举不胜举。
综上所述,冬至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由来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各地风俗多样,古人诗词众多,被历朝历代所重视。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冬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来让这一古老而又充满着神秘的节日,从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最后,我想用我的一位朋友的一篇文章的末尾来结束。他的文章是这样深情地写道;旧岁将末,冬酿时光。这是岁月精心打造的一场仪式,它让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里,能感受生命的韵律,在时光的酒窖里,能汲取前行的力量。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时光美酒的酿造者,用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酿出一坛独一无二的记忆之酒。在这纷扰的尘世里,人们总是行色匆匆,仿佛是被一只无形的手驱赶着,追逐着那些或清晰或是模糊的目标。
我以为,这一些清晰或是模糊的目标,并非是只是一种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意味着在自己所掌握的时间节奏里,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而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左右。清晰或是模糊的我们,如同是这冬日的落叶,在岁月的流转中,以它独特的姿态前行,去等待着岁月的那充满着爱意的打赏。那一种打赏或是物质的成果,或是精神的富足,或是内心的安然。那一种打赏,就像是我们弯下自己的腰去播种,粗糙的大手稳稳地把握种子,轻轻地埋下,就像是在播种安置一个个的小小的希望一样。那一种打赏,也就像是一位老人坐在炉火边,追忆着往昔一样,脸上的皱纹如同是岁月的刻痕,每一道都诉说着往昔的风雨历程。他的那些故事在冬夜中弥漫开来,也为这冬日添上了一抹浓厚的历史韵味。
我喜欢这冬至日,因为是人之的冬至心态,全在于心之的冬至心态,人活一世,不就是活的一个冬至的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