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书法

董其昌的罗生门

2020-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不熟的果实最好

浙江海宁著名的陈氏与董其昌在书画上曾有很多交集。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记载董氏在显贵之前,曾长住在陈瓛(音环)家中,所以陈家董书最多。米芾《蜀素帖》上“竟为增城有”跋文里的“增城”,就是这位陈瓛,人物风雅,曾出版《玉烟堂法帖》和《渤海藏真》。

这段“竟为增城有”的跋文署名为董其昌,但文意和法书都有蹊跷,本号曾做过分析(《《蜀素帖》与思翁的三题》)。

以上是“竟为增城有”跋中典型的败笔,缺乏意韵,它们分别有反复修改、结体孱弱、连接生涩等缺点;“嗜”完全不是董字的写法。这么重要的题跋,且可以替换,却这样漫不经心,令人不解。

“竟为增城有”跋的书法初看很有董韵,实则生涩:败笔多、同字写法雷同,够不上精绝的“狮子捉象跋”之后数年的董笔,欣赏、临摹价值有限。

从文字上说,董思翁自己视作珍宝的米帖,还曾写下《狮子捉象跋》(1604年)记述从安徽吴太学处得来的逸事,转过头来却记“竟为”别人所有,那它是如何流出去的?

这是“狮子捉象跋”,运笔、气韵都具备鲜明的董书特点,是其代表作。

该跋可谓字字精绝,美轮美奂。以此为标准件,诸多“董帖”当即显原形。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董思翁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从吴太学那里购得唐代《灵飞经》。董氏于1610年曾以《法华经》七卷向陈增城出质,陈氏嫌贵就加了《灵飞经》作补偿。

1626年,董氏遣子急急前去赎回,但陈氏正在用《法华经》刻石,双方“往复不已”。陈氏儿子便偷偷把《灵飞经》裁成两卷,独留四十三行本“意作雷涣留剑公案”(意指宝物由自己与人分置),把十二行本还给董子作罢。

(传唐代钟绍京《灵飞经》。清代钱泳观点是这幅书帖定为名家依据不足,只是由于唐代普通写经入不了思陵(宋高宗)内府,而这幅就出自南宋内廷。

钱泳站在宋代米芾的高度,意指这幅字结体、运笔疏于变化,恰恰是唐代经生字的特点。

而从现在的视角看,历朝人崇尚古帖、惟古是尊,主要原因是佳帖真迹资源稀少。因为平时以临摹刻本居多,所以看见古代较好的帖本就精神为之一振,但往往定位偏高。

如今真迹高清版唾手可得,也应该理性看待古代的部分名帖。)

有文章说,清代翁同龢家族最终收藏了这版四十三行《灵飞经》,帖本的最后附有董氏索要余本的信件,可以窥见纠纷之激烈。

而钱泳的书里说在1628年时,陈子遇到思翁,董思翁说他手里的《灵飞经》已作“王谢家燕”,即转出去了。思翁吃了明亏还这样恬淡地回复,令人费解。本文后段简述陈氏的说辞,两相对照,可叹文人间的官司一言难尽。

从这段勾陈来看,《蜀素帖》在董陈之间的流转如有不顺畅也毫不奇怪,总之最终增城得到了宝物。

据《古书画过眼要录》记录的高士奇(江邨)跋所载,他于康熙丙寅(1686年)将《蜀素帖》以“白金五百两”的对价从陈氏家族手里收入囊中,并重新装池。该帖在这以后的路径是,为大臣傅恒收藏、并由其子福隆安进献乾隆内府。

在董其昌以后、傅恒以前的这一段,《蜀素帖》先后由海宁陈氏和高士奇所有。陈氏是书香世家,工书者多自不待言,最有名的是陈奕禧(香泉太守)和陈邦彦(匏庐)叔侄,更不用说陈瓛(增城)本人就是书家;而高江邨据称也擅长模仿董笔,他是康熙帝近臣,董展上有幅高士奇跋董帖,文称“余谓董书自宋元以来第一也”,论断不无道理,境界也深合圣意。

《蜀素帖》上的“竟为增城有”一跋应不是董笔。《庸闲斋笔记》里说到,清廷内府的董帖里有不少其实是陈邦彦所作,甚至已经到了他自己对帖不能分辨的地步。在陈邦彦之前,同样不乏此中高手。

究竟是谁补了那一段跋文以掩去不愉快?答案已经漫不可寻。尽管那些文字免不了流露过程的突兀,但总算使帖本的流传增添了趣闻,让这幅罕见的佳帖更具收藏价值。

《庸闲斋笔记》的作者陈其元,晚清时人,是陈瓛家族的九世从孙。书中提到陈氏一门三百年来“举、贡、进士至二百数十人、位宰相者三人”,是香火旺盛的诗书大族,史上少有。《笔记》述及满清一朝康熙、乾隆帝对陈氏大臣报以青眼,嘉庆、道光帝也偶尔垂询陈门家世。

《庸闲斋笔记》对陈增城和董思翁《灵飞经》的龃龉是这样记述的:董氏曾用《灵飞经》出质,但已赎还;后又质押了一回,就没再赎回。帖后所附的是思翁质帖和赎帖的信札各一通。

乾隆帝驻跸(指帝王的停留)陈家的安澜园时,陈氏后人进呈了这幅《灵飞经》,纯庙(指乾隆帝)当时御批“永为陈氏传家之宝”。陈其元在这里不忘喊话晚清时的持有者,它怎么到你那里去了,缺的那一页算来也在吧。

重要的是,陈文说“文敏(指董氏)当时见质时抽去十二行一页”,意思是董氏当年自己把《灵飞经》裁去一页,以致完整的一本唐帖劳燕分飞。

然而这不合常理,如果董思翁拿去出质的唐帖少了一页,陈氏怎会二话没说收下并作价质出八百两银子;而董氏赎回再质押,陈家也未见有疑,仍照单全收。过程如此表述就显然少了很多细节。

官司孰是孰非,还得从帖后的信札找线索,仅凭前后两种表述很难厘出真实的脉络。这也是董其昌与陈瓛的一段文苑轶事,把《灵飞经》和让后人膜拜的《蜀素帖》串联起来。

英雄儿女

“晚来风味浓于酒”

对镜梅边新雪多

莫言夏衍余秋雨

《饮冰室诗话》的佳句(全)

快雪时晴添曙色

书法的几重身影

多学元章访晋贤

“衰”应该念cui吗——回乡诗考补遗

悬肘小字的样子

异体诗的意趣

上海深秋纪行(中) ——悬肘法四证

上海深秋纪行(上)

黄庭坚口中的“上水船”

何监的临别诗行考

明治汉诗(全)

台湾行散记

仙客刘诸城(上)

试向樽前问霜色——三救解析

米芾心法——《海岳名言》

什么是文人字

为什么学习书法要懂点格律

点彻人间夜半灯

翰墨宝筏——思翁大展巡礼

摊卷添灯写压纹——落笔的规律

故园权作少年游——昆明饮食

不添烟柳也春山

书法核心的字眼

四联对仗的清明茶诗

哪个才是宋徽宗

云在青霄水在瓶——禅机和书法的疑案

苏东坡的归隐

被误读的米元章

无公则无南宋

斜风细雨入汤山

北宋的几个瞬间

明珠就性赠襄阳

翰墨风流——三个维度看书法

黄鹤楼的鹤是哪一种黄

盲写的状态

酒后的状态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