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父母能有多拼? 那些远胜金钱的努力,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今天在“真实故事计划”里看到一个让我十分动容的故事!
首先,大家都知道大城市的学位都是非常紧张的,像上海、深圳这些地方都是积分制度来争取学位。这些积分分几类:房产、学历、社保、社会服务(义工)、职称等。
有一对夫妻,从外地来到上海务工,因为这对夫妻是外地户口,而且学历不高,都是高中学历,为了能让孩子读完小学后能顺利升到中学,两夫妻有计划性有目的的,在小孩一二年纪时,就在下班之后进行夜读,通过自考,用6年的时间拿到了大学本科学历!顺利积够120分,让孩子可以继续留在身边读书。
这几年间,丈夫和妻子每周上课的时间故意错开,好留下一人照看孩子。每每到了上课的日子,他们下班便骑个电瓶车去十公里之外的学校上课,刮风下雨都没有间断过。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所以今天分享给我公众号的读者。
父母的爱是无言的,是伟大的,为了孩子父母能有多拼,只有为人父母之后才能真切感觉到。
今年我也三十多岁了,有了孩子,才对父母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了解。年少时不能理解父母的唠叨,现在再回想小时候的父母对自己的滴滴点点,才感叹如果换成自己可能都没办法做到。
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经济状况,但是所有父母都会有一个统一的观念:怎么苦都不能苦了孩子!他们能给你的一定是他们所拥有最好的。
这对夫妻他们做事有计划,有目的,而且有韧性,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有时候能获得一些成就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多聪明,而在于我们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为这个目标付诸长期的努力、经历漫长的等待。
我在《成年人的世界都很现实,你对别人没用,别人就不会care你!》中也讲过:
生活就是漫长的等待和忍耐,因为在生活的道路上很少爆发性的洪潮,更多的是水滴石穿的坚持。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这对夫妻做的这些努力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远胜于金钱和资源的。金钱和资源是附加在孩子身外的,会随着时间变化、价值链流动而发生改变,但是思维和品质不会,而且会带带传承。
不可否认,大城市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为什么在这么大压力的情况下,很多夫妻还是选择在大城市拼搏,而且还把孩子留在大城市念书?
首先,在大城市可能会很辛苦,但是如果回老家可能会“饿”死。因为回老家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过年回家同学聚会,你会发现能留在老家工作的那些同学,他们不是在政府单位上班的公务员,就是在银行系统的职员,不是在学校做老师,就是家里在当地做大生意的……你会发现他们的父母不是局长,就是主任……
小地方的社会关系都非常牢固,资源和关系都牢牢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不是你爸妈不努力,是普通老百姓真的很难挤进去。
读高中时,大家一起读书,你感觉你和其他同学没区别;等你毕业几年后,你就会发现差别大了,而且是你欲言又止那种。
自己辛辛苦苦读书,从小地方来到了大城市,就是为了避开这种傻x一样的关系资源网,来到机会相对平等的大城市谋取自己的发展。
正因为自己深知这些的“世道”,也深知自己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这一步步得艰辛,所以越发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又回老家,又回到自己原来的起跑线,又要重新走一次自己的路。
因为,实在太苦了!
我们现在努力一点,辛苦一点,也许孩子以后就不用再遭这样的“罪”!
其次,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确实会优质很多,可以给孩子更好的起点,更好的成长氛围。所以每个有点意识的父母都会想尽办法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最后,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能一直呆在自己身边?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回转,更不能重来。错过了真的就错过了。有很多的人都觉得孩子小的时候是不需要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谁带都一样。
其实这个理由是最站不住脚的,可是从纯喂养的角度来说,却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孩子不仅仅需要喂饱就行,他们还有心理需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提到“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地基础。”
心理发展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幸福快乐的人。网上有句名言: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疗愈童年,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疗愈。
这篇文章送给所有在外打拼的人们,写给已经为人父母的你,写给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你!也向所有奋斗者致敬!
让我们谨记:有目的,有计划,有韧性!
【禅定时刻】
前段时间,还被大咖批评我这个公众号定位不明确。我思考了一圈,觉得其实没毛病,因为这个公众号我多数也是写一些唠家常的文章,只是不同的文章,不同人能看出不一样的味道。人性、圈子、价值、赚钱、成长、情感、奋斗、技巧、道术……其实都藏在这些生活小事当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草根法则:贴近地面,低调生长
封神之路:敬天爱人,十年一剑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毛小白奋斗在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