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醒

180/200

2019-02-13  本文已影响42人  果大喵喵

#Government’s KPI

"Energy in the Executive is a leading character in the definition of good government. It is essential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munity against foreign attacks; it is not less essential to the steady administration of the laws …

A feeble execution is but another phrase for a bad execution; and a government ill executed, whatever it may be in theory,must be, in practice, a bad government."

 —ALEXANDER HAMILTON

政治是一个严肃又很有意思的话题,果大决定再过花一天来写写。今天的精读书是来自亨廷顿的学生福山。

昨天的文章开了个虎头,结了个蛇尾。文章末尾说到政治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你可能会问,既然如此,那么鼓励公民参与,表达意见,不就是形成平等自由的民主制度的目标,并且民主政体不也正能驱动政府更加高效的治理国家么?这样应该是形成一个互相激励的正反馈系统才对。

但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一说到民主政治,肯定最先想到美国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并对其进行发展的三权分立。托克维尔在游历美国的时候也感叹正如宪法里所规定的那样,人人生而平等。关于美国建国的这段历史,推荐去看易中天老师写的一部不太为人所知的小书:《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然而亨廷顿在书里言辞恳切的告诫我们,美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它的政治制度不可也不能被他国效法。

1. 成功无法复制

你可能很早以前听过那个“最成功人士”与“最失败人士”的笑话:最成功的人拥有的是中国式的饮食,日本式的太太,英国式的房屋,美国式的薪资;而最不成功的人拥有的却是英国式的饮食,美国式的太太,日本式的房屋,中国式的薪资。当然这是一个有点过时的说法了,英国的综合餐饮业还是很发达的,至于日本式的太太还是美国式的太太,可能现在都比较自由了,现在哪个国家还有大量的传统太太呢?

笑话归笑话,说的是自由平等的观念是深入人心。而究其原因,不仅仅因为美国早期由来自欧洲很多居民的混合,而且直到现在的移民法律都让它的公民可以是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文化背景。每个人只要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就一律视为平等,这已经深深扎根于血肉和灵魂里。这样的历史和保障,得以让平等的思想不断延续和加固。这种特殊的历史和传统的确是其他国家都没有的。

我们一直认为民主国家的公共事务参与程度很高,而这种政治参与形成了民主政体,是国家决策更加稳固有效。真的是这样吗?这两者之间真的是正相关的关系吗?

亨廷顿在书里指出,美国的政治体制其实是继承和沿袭了早期的中世纪英国。最早一批来到北美殖民地的英国人是什么时候呢?那是都铎王朝时代。美国的总统更像是欧洲的民选君主,美国的政治更像是宫廷政治,权利不是集中于国家,而是相对分散和制衡的。这不仅体现在地区的社群和协会自治,更是体现在州与州之间司法立法行政都是相对独立而分散的。

美国的历史和其国民性质太特殊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具有悠久人文历史,长期处在另一种文化氛围的国家和民族是无法直接拿来借鉴的。我们从技术上,从商业和管理上都可以学习和效法美国,唯独在政治上不行的。

关于这种简单模仿民主而导致失败的案例,历史上有,离我们还很近。

但是这里我想提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之前介绍了数学天才阿罗的严密论证,历史上远的有雅典城邦选举投票处死苏格拉底的案例,近的有德国纳粹和英国公投等案例,为什么我们还如此迷信民主呢?果大并不是说民主的坏话,客观公正的讲,民主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已经是比较不那么坏的制度。我想问的是,我们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理所当然,是从何而来?

果大小时候经历过这么一件事,说北方人做鱼的时候都会切成两半下锅。但不知道原因为何,一直以为是这样做更入味。后来的后来,大家估计都知道这个故事。就是问了妈妈,然后妈妈又问了妈妈的妈妈,发现都是这么做。而最终的原因是,因为很早以前家里没有大锅,想做鱼要先把鱼首尾分成两半,不然没法下锅。。

原来竟然是如此?

我们想想说民主制度好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福山是亨廷顿最有名的学生,在他36岁的时候也就是1989年就发表过一篇《历史的终结》的论文,认为只有自由民主制度才是人类政治制度的终极形式,而在2年后苏联解体,福山也因此“预言”而闻名。想想大概很可能民主制度的想法也是这样横扫欧洲,遍及世界,特别是来到正巧经济文化改革开放的中国。

但是这之后,自由民主制度并没有像福山预言的那样成为终极制度。不但没有,很多实行民主的国家反而像亨廷顿所说的那样出现政治衰朽。还有并没有完全实行民主化的中国,相反却在过去一直保持经济飞跃和发展。一种科学的态度是,没有终极的结论,都是不断探索和推翻前人的理论。那我们是否在对待政治制度上也应该保有科学的态度呢?

还有,科学界的普遍共识,或者更直接点,常识都知道,如果理论不符合实际情况时,一定是因为理论错了,要进行修正。所以面对种种与理论不符合的现实,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最合适,最合宜的政治制度呢?或者更进一步说,每当我们谈论某些“理所当然”的事情时,我们有没有从源头追溯并反思,这些想法究竟是从何而来,有没有具体确凿的根据和多次反复的验证。过去普遍认为的鸡蛋的胆固醇有害,喝酸奶有益健康,吃维生素可以补充营养等等理论,已经被反复多次的随机控制双盲实验证明是有误的。(这是一个医学概念,简单说是一种更加精确,排除人的心理暗示等因素的更科学的实验方法)

福山本人也说过,他后来写的书正是因为看到中国的繁荣昌盛而反思自己的理论。他写着写着,发现老师还是讲的有道理。(姜还是老的辣,老鼠还是白发的牛。- 唔,啥?哈哈,后半句是丹麦谚语。又一次证明了语言和文化的一种相通性。)

所以你看,道理都是相通的。好的学者一定是诚实而谦卑,一定是用现实来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而不是食古不化。我们也要在学习上避免一种“盲目”相信的态度,不是挑刺找茬,而是为了真理敢于质疑权威。

2. 高薪养廉?

讲到政治时弊,除了办事效率,决策优劣,程序繁杂耗时,官僚气,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腐败。我们要承认这样一个客观现实,腐败问题存在于各个时期,存在于各个国家和政府。作者有一个观点,很多时候的“腐败”其实因为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腐败的定义不同。

这里首先声明,果大绝对不是支持腐败,只是从学术角度来客观分析。

在过去古代,部落酋长,地方族长成为首领之后,会“理所应当”的为家人做的一些有利益的事情,在原先并不被认为是一种腐败。还有,腐败也可能是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产物。我们都知道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是说人总会选择对自己最优的策略,我们现在假设在经济和文化上海相对落后的地方强行刻意实行民主选举,那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富人用金钱换参政机会,而穷人用政治权利来换食物。在彼此每个人的情景下,这才是他们的最优选择。这是真正符合“理性人”的现实情况。

作者亨廷顿在书里讲到一个很有争议的观点:“腐败有助于政治发展”。(大家冷静。。)他的观点是,一定程度上的腐败,能拉拢新兴阶级,缓解社会矛盾。

我是不太赞同作者观点的。我觉得即使这种做法有用,也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只能在短期内作“缓兵之计”。不过我理解作者的初衷可能是想说,如果腐败是注定不能完全改变,那我们只好想办法让腐败的结果不那么差。

而且关于这一点肯定会引起太大争议,所以这一点文字里不再继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原书读读。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高薪养廉”,是说通过提高政府官员的薪资待遇来减少腐败。拿果大所在的丹麦来举例,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高薪养廉”国家。不管是什么职务和级别的公务员,哪怕只是初级竞选参政的“入门者”,从上班时间到薪酬,到其他各种福利待遇,都是远远超过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高到我们戏谑那是“不屑于腐败贪污”。)。我们知道丹麦是一个采取分级税制的高税收国家(说到这里就一把泪啊。。),为的就是杜绝社会分级,保障公民的公平平等。但政府官员显然是受到特别照顾的。

不过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法律法规的严监管是这个制度并行的另一面。果大记得几年前在丹麦出现过这么一个案例,有个很底层的议员在家俱店订了一张沙发。一般这种价格比较高的商品可以先发货后结单。也就是沙发已经被提走了,但并没有当场付钱。(其实很多交易都是拿了账单之后再付钱的,而且有一段从15天到1个月不等的缓冲器。学金融的同学都明白这个。)结果这个人在账单到期的时候,也可能因为工作忙,也可以是忘了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就是距离截至日期晚了几天才付账。其实这个真的是很经常发生,有时候账单随便放在桌子上,之后和其他文件摞在一起可能就忘记了。但是这件事情的后果很严重,这个人马上就被调查,并因此归结为“贪污”行为而撤职。其实那个沙发也并没有很贵,而且以他们的薪资水平来说,肯定不会是故意赖账的,但法律是不听这些辩解的。这种严管的威力其实比高薪来的震慑更大。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强大而有效的法律和监管来制约人性。

如何到达丹麦?

有意思的是作者福山在书里提到一个“到达丹麦”的问题。刘瑜老师在书序言中,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当然不是问,是乘坐斯堪的纳维亚航班还是国航、川航到这个具体的童话王国。而是具体到政治上,如何既做到法治、民主,同时政府廉洁并具有一定的高效。福山给出的解答是,真正的政治发展,是国家建构,法治与民主之间的平衡。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果大决定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来读。书和影视作品一样,剧透太多还是不太好。(其实是我觉得这部分理论太强,学习政治本来就枯燥,我们挑些有意思的先激发学习兴趣。)

3. 政治熵增

政治衰朽其实不仅仅出现在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如果更深层的观察,它更像是所有国家都会遇到的普遍规律。作者在书中举了意大利和希腊的例子,但我觉得最应该研究的是这些年的美国。在次贷危机上美国暴露出很多问题,而相比之下,2015年的股灾,中国政府出手救市,很好的承担了“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这是一个金融学的概念,指的是当资本价格下降,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枯竭,会导致整个市场情绪发生恐慌。再接下去就会进一步地加重整个市场的信用崩溃,基金挤兑。而这种负向的作用力,会再蔓延到实体经济,进一步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继续下降。再之后,企业的资金链绷紧,断裂,纷纷破产裁员。搞不好就会引起金融危机,而政府或者说央行需要及时干预,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阻止这个恶性循环的进一步连锁反应。这就叫“最后贷款人”指责。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国家在每次经济危机到来时都会出手,比如美国的1929年经济大萧条。)

究其本质原因,我觉得就是一个系统走向熵增的过程,也就是物理上的热力第二定律。宇宙间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有序到无序,从生机勃勃到寂灭的过程。生命是这样,一个组织和企业是这样,大到整个星球也是这样,这是宇宙的终极规律。我们看到那些早期采取民主政治的西方现代国家只是更早一步完成了一种对抗熵增的裂变,但那并不意味着一种结束或一劳永逸。他们仍然需要在现行的“高起点”上继续对抗政治的熵增。

如何熵减?

作者福山在书中总结出,建立一个高效的,现代政府有三大动力:战争,民主化和社会动员。我们在这里篇幅有限,就分析第一条吧。有一些学者因此认为,作者针对抗政治衰朽是给出的药方好听不中用,总不能总是发动战争来解决政治制度问题吧?

但我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对,这可能是对福山观点的一种误读。作者在书中使用的是军事竞争这个概念。而竞争或说军事竞赛与真正的战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就拿当年美苏冷战的例子,不得不说在当时的氛围下,两国政府在调动资源,团结协调,改善内部矛盾方面的行政效率都是很高的。虽然这中间出现过1962年的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推行“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简称“星球大战”计划,使得两国频频剑拔弩张。但这种极端的环境和激励之下,的确是像我们常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和协调的效率都是非常高的。所以我理解福山的观点,他很可能是想说,政府就像人一样,“饱暖思那个啥”,要时不时的来点外界激励,让组织保持警惕和活性。

这个很像现在有些健康专家建议的,时不时简餐或者轻断食,让身体忽然处于一种“警报戒备”状态,激发活力。其实运动本质上也是一种调动身体活力,对抗熵增的过程。当然单纯的军事竞赛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前面讲博弈论的时候讲过,这个很容易让两国陷入“囚徒困境”,如果对方有10颗导弹,那么我方必须准备11颗以上,这就成了无休止的螺旋上升。但是可以借用这个思路,用一起其他办法来对组织进行熵减的激励。

既然是政治单元,讲到冷战我们再多聊一些“故事”。也是因为福山最早的书被誉为是对苏联解体的预言,或说是西方制度的胜利。这些说法都有些片面。这中间其实有太多偶然因素,还有组织内部决策频出的“昏招”。我们知道里根总统是典型的主张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他上台正值战后经济危机,内外交困。实施星球计划,除了在危机的国内局势下,想通过外部矛盾来转移民众注意力。二来就是因为总统和其内阁成员都相信,该计划有利于鼓励和刺激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优势,是以此借势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甚至还有人在事后说,正是这项计划拖垮了苏联经济,导致苏联解体。

这些可能都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本质原因。苏联与西方对峙许多年都屹然不倒,怎么就在90年到91年的2年之间忽然解体了?而且经济上拖垮的说法也不对,直到解体前夕,苏联经济都是比较稳定,反而是在转型期出现了动荡。而在解体之后经济走向滑坡。

我们在前面讲帝国覆灭的时候推荐过一本书,《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是由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和常年驻俄国记者弗雷德·威尔联合撰写的。苏联的解体的真正原因,更多是由于内部掌权的精英自己对制度不满而“叛变”的。最有利的证据就是,解体之后,原先在苏联体制内的精英,之后都几乎还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我们说“成王败寇”,凡事内部叛变,输的一方要么被囚禁处死,要么流放海外。十月革命的时候,沙皇和官员全部逃到法国。历史上没有哪次政变像苏联解体这样。

苏联内部精英之所以自己“造反”,一是由于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追求者,他们更多是很功利主义,看到形势变化就会“墙头草,随风倒”。二是当他们看到西方世界的精英生活,对自己现状产生的冲击,即使已经过的是非常奢靡的生活。但我们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怕人比人。你看是不是人性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当然最后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是民主化。党在苏联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脱离了对社会生活的管理。

我们读多了历史就会越来越看到,很多事后看,偶然因素往往占比更多。

再来点里根的小八卦,(你看果大就爱讲故事和八卦。。):是媒体明星,是来自共和党,还号称要让美国“再次伟大”, 在经济方面主张减税,主张放松管制。(你看这说谁呢?跟某普是不是很有惊人的相似? )

政治是个容易掀翻友谊小船的话题。听说现在在美国一家人吃饭都不敢聊政治派别。但一些真正高深的政治学就像优雅而博大精深的武学一样,值得深入学习。我记得在《倚天屠龙记》的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就是黄衫女子屠狮会上仅以一招打赢周芷若,还说“让你见识一下真正的九阴白骨爪”。金庸先生在书里是这么描述这段细节的:“黄衫女子的武功似乎与周芷若乃是一路,飘乎灵动,变幻无方, 但举手投足之间却是正而不邪,如说周芷若形似鬼魅,那黄衫女子便是态似神仙”。好的政治学也是如此,不止是腹黑,权术,更应该是飘乎灵动,变幻无方,态似神仙

政治的话题先说到这儿,果大在文中已经尽量不做任何主观的评断,而更多想留给大家思考的空间。我觉得,好的作者一定是文字隐忍而克制。

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正确",一定不是一意孤行、言之凿凿,而是欲言又止,不强加自己的想法给他人。说到底,研究和讨论政治的最大意义,并不在具体的政治倾向或者某个观点本身,而是在讨论这样极富争议,又"充满诱惑"的话题时,所锻炼和培养出的冷静,谦卑,宽和的气质。

这才是读书和学习的意义所在。


通识精读 29,

1. 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这些书也值得读:

2. 罗杰·希尔斯曼,《防务和外交决策中的政治》,这是一本很古老的书,里面重点讲述的是“组织决策”模型,让你更好的了解政府机构决策的过程内幕。书中讲述了很多古巴导弹危机的故事。

3. 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4. 考希克·巴苏,《政策制定的艺术》。

5. 克里斯·马修斯,《硬球:政治是这样玩的》。这本是美国版的“厚黑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