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在官场行骗,骗子们为何能够屡屡得手?
文 | 京畿部长
如今,社会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根据媒体报道,四川一名叫李建明的男子成功冒充“一名省委办公厅主任”招摇撞骗,不仅与某市市委领导共同参会、上了当地新闻联播;还以招商的名义让某市市委书记、市长为其安排吃住、接待。同时,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所公布的刑事判决书显示,该男子也就是被告人李建明(曾用名:马跃),四川成都人,学历是高中文化,没有正式工作,属于无业游民,而就这样一个人,之前就因多次招摇撞骗罪被捕获刑,此次入狱都属于三进宫了,虽然这一次,同样被人识破,但其行骗的多次成功也足以引发大家的深思。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信息社会,验明一个人身份的真伪,无疑是很轻松的。尤其像这种属于官方要职的岗位,政府信息网上均会有公开的资料,上网一查就能知晓真实性,而就这样一个多次行骗的骗子,不仅瞒过了众多官员的眼睛,成功与真正的市委领导干部共同参会,还“带队”16人前往云南多地“招商考察”,甚至冒充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吹的实在太过了被人起疑举报,最终被揭穿。很难想象,如果这一次不是因为被举报,李建明还能骗多久。
有一位俄国作家果戈理曾写过这样一部喜剧小说,叫《钦差大臣》。具体内容就是说在沙俄时代,一个纨绔子弟被人当成钦差大臣,一路招摇撞骗骗吃骗喝,最后逃走的故事。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李建明的经历无异于就是一幕现实版《钦差大臣》的重演。
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李建明此次的招摇撞骗,也不过就是在微信朋友圈自封“省委群教法制办主任”,结果一来二去,大家都信了。骗一个人不好骗,但骗一群人就简单多了,只要让这个圈子里的一个人承认这件事,那么大家都深信不疑了。因为大家都是凭着熟人介绍扩展自己人脉的,所以一般都不会起疑心。在这个过程中,骗子从这个人嘴里套点内幕,再到另一个人嘴里了解点内情,然后再把这些事告诉其他的人,对于一个知道很多内幕信息的“高官”,大家巴结都来不及了,谁还想着去辨别他身份的真伪了。
李建明之流能够行骗成功的原因,在我看来和他自身并没有多大关系,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他们利用了大家攀附权力的心理,试想,面对一个自称是省委领导的人,大家潜意识里还是会想着先搭上关系。在我国,权力是可以左右市场,制约经济的。而权力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只要和这方面搭上关系,想不发财都难,我们的体制给了很多官员干预市场的权力,他们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描述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让拥有它的人显得神通广大,而攀附的心理则让李建明之流们得以一次次行骗成功。
在今天,李建明被揭穿了,当然这种事情也不会不再发生,在我们看来,那些市委书记、市长无疑都是很聪明的人,但为什么他们也会被骗呢,在我看来是他们只是进行了一次人脉资源上的投机行为,这一次来个假的,说不定下次就是个真的了,只要遇见一个真的,被骗个一两次,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