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线条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018-03-22  本文已影响25人  陈牧羊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由两个独立的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以下简称《恐龙》《沙子》)组成。两篇文字涉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恐龙灭绝。只是,就此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恐龙》从南极地区发现恐龙骨胳化石推到板块运动理论;《沙子》则从斯石英探寻到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出地球曾遭受到撞击。同是写到了恐龙灭绝,一个是作为发现研究新的科学领域的依据,一个是由其它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从而也印证了《恐龙》的第一段话:不同科系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篇科普文字,学术性强,介绍的知识也比较深奥,但是作者用准确严密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进行了说明。课堂上,没有过多地普及科普知识,只是把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和学习准确严密的语言作为了教学目标。课堂粗线条式就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

以《恐龙》为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写作该运用什么思路,在他们自己的推理中明晓什么是逻辑顺序,而不是简单地去排除。所以设置问题时,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去推理分析,由“在南极发现恐龙骨胳化石,你想问些什么问题”发端?让他们在一边问一边答的过程中完成了创作本文的思路。这个过程,是写作的思路,可以叫说明顺序,更是人们认知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阅读离不开写作的思维”。经过《大自然的语言》中段落调换的课堂实践活动,再结合本次课堂上自己的推理,很多同学对“逻辑顺序”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

后两个教学目标,若两篇文字都是面面俱到,有点耗时。结合两篇文字的特点,前篇文字重在分析说明方法,后篇文章重在体会说明文字的严密准确的特点。

这两个目标主要是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的,语言类的训练,到目前仍找不到有趣的方法,但是为了不至于让课堂太沉闷,也稍微折腾了一下。从强调规范作答入手,两两一组,到黑板上写答案,其他同学在书上批注或写到练习本上。如此,他们既思考自己如何作答,又审视别人的答写过程。这样,比简单的做练习多了些思考,多了些趣味。有抢着到黑板上做题的,有提前写完心急口快指出他人书写或内容的错误的,还有不会作答,只看上黑板的同学写什么的。总之,虽然不能保证全部同学参与,但参与度明显比单纯的做练习要高,而且效果明显好。

两篇文章的教学,粗线条勾勒,应试的痕迹有点明显,但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课后想起,应该让他们从写作的角度或者思考问题的角度谈一谈启示,或者,也可以多花点时间探究下文章内容,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