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印记有深度的随笔树洞

生那么多,有什么用呢

2018-02-02  本文已影响204人  暮时光
图源网络,侵删
生那么多,有什么用。这是我最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多云

【1】

小时候,我总喜欢缠着曾祖母,叫她给我讲她的儿女们。

曾祖母一共生了八个孩子,四儿四女。

我幼时一直以为家人多,过年过节团圆,一起吃火锅看春晚,就是一件特别热闹和幸福的事情。

只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明白,圆,是圆不了的。它只会越来越缺,然后,各自散落组合成新的小圆。

血缘关系还在,亲疏关系却凸显了出来。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而很多时候却是,“近亲不如远邻”。

【2】

去年,大姑婆在来成都的路上车祸去世。几辆汽车在成南高速追尾。

一月以后,大姑婆的丈夫重新找了一个老伴,并撂下话:以后不会认这边亲戚了。

大姑婆用生命换来的补偿,被她丈夫分了儿女一部分,剩下的,捏在了他和新人的手中。而作为亲生父母的曾祖父和曾祖母,没有得到一点点应有的体恤。

往年,大姑婆还在的时候,每一年都会回娘家看看老人。如今,岳父岳母于姑丈而言,已经成了陌生人。不问不谈,不管不顾。

听爸爸妈妈讲,村子里有对夫妻每次回去,都会去看曾祖父曾祖母,并且给他们拿钱。

我问爸爸妈妈,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还这样?

爸爸说,“以前曾祖父曾祖母对他们好。”

妈妈说,“他们心地好。”

这份善意,我们都感受到了。

回过头来,我却只有感叹:人心是自私的。从前的骨肉亲情,总有一天,会被内心的欲望和贪念吞噬。

【3】

每次打电话回家里,曾祖父总会重复性地问我什么时候毕业。一个电话,他要叮嘱我几次,过年记得回家。

人老了,只盼着全家团圆。

前两年回到家中,曾祖父乐呵呵的。即使你没有认真听,他也说得很有劲。

曾祖母闹他,怎么什么话都说。转身,一双沧桑的眼里饱含了泪水,似乎在酝酿着什么,“他记忆不如从前了。”

“老年”、“记忆”,我将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想到了——阿尔兹海默症。又想到了《急诊科医生》里的一句台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会日益幼稚化,一天比一天更加地像小孩,到最后会完全不能自理。

好像身体的某个部位扯着疼。

至少,那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几次摸着我妈的脑袋,告诉她:多动脑子,多动手。

【4】

前些日子,姑婆打来一通电话,说是三爷爷要带曾祖母去医院,曾祖父一个人没法生活,让爸爸回家照顾曾祖父。

言语间说是商量,实质是不容拒绝。当然,爸爸也不可能拒绝。爷爷去世,长房长孙的责任他逃不掉。

半年之前的暑假,我曾回过老家一次。彼时,曾祖父虽记忆差了,走路慢了,内脏不好,却也没什么显著的大问题。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一怔。爸爸说,曾祖母能做饭,曾祖父不能做饭。爸爸还说,他们很多时候晚饭都是热水冲的芝麻糊。

爸爸还说了什么,我听不清了。

我只记得暑假回家,曾祖父拉着我,一定要给我拿钱。那天刚下了雨,他的脸上却是一片晴朗,他拉着我,“还好,我今天带了存折。”

我说哪有拿你们老人家钱的道理。

他回我,“不怕,我钱多。”

他一直揪着这个话题不放,还说他要是没给我拿,曾祖母会骂他的。

我笑了。

直到车开的时候,他坐在凳子上和人聊天,任我怎么招手,他也没再看我。

好像,我只是一个过路人。

转眼间,他就忘记了。

【5】

爸爸那天在家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同志们,爷爷不吃饭怎么办?”

我的三姑六婆们都炸了出来。有的说叫他吃,无论如何也要吃点。

我曾经也这么让小孃哄他。而事实是,并没有用。

“我说你们快回来了,他才肯吃一点。”爸爸这么说,于是,姑婆亮出了她的车票。

我晃了一眼,车票上的日期显示:2月12号。

顿时心里吐槽,这么晚也好意思说。每一年临近过年才回家,回家也只待几天。

赡养父母的责任全都推给了三爷爷。一人照顾不过来,他们还想让三奶奶也回去。

三爷爷脾气不好,说话冲。唯独在面对曾祖母曾祖父的事上,一再地选择了退让。百般隐忍。各种苦楚都往心里藏。

说起这些时,一个粗糙的汉子,竟然落下了最珍贵的眼泪。

【6】

曾祖父的记性一日比一日差,白发一日日增多。一到冬天,总是闹着各处疼痛。呼吸不畅,还需借助吸氧器才舒服些。

曾祖母住院期间,爸爸一直贴身伺候着曾祖父。他的状态已经趋向小孩子,他会耍小孩子脾气,说住院的人应该是他。

而在一个月之前,曾祖父刚刚出院。

我终于明白为何爸爸说曾祖父的状况更加不好了。

如今的他,就是一个小孩子。不乖乖吃饭。每次坐上桌子都会和他的小重孙女一样,张着嘴说个不停,直到饭菜都凉了,才低头吃两口。

他比小孩子懂得多,却比小孩子更难伺候。每一次问好他要吃什么,等饭做好时,他却不愿意吃了。

闲时,他就坐在门外,烤着火,吸着氧,嘴里有一句没一句的,“好痛,要死了……”

爸爸说他怕死。

我却觉得未必。

他也许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唤回他的儿孙们。

他想要陪伴。他不想待在冷清的村子里。

妈妈说,曾祖父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出来走走。只是儿孙们要么是各顾各,要么是心有力不足。

我想,这是曾祖父的遗憾吧。快九十高龄的他,已经坐不了长途车,经不起颠簸了。

【7】

六月的时候,曾写下一篇文章《我养你长大,谁伴我终老》,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辈子很长,我们还有大半生。一辈子很短,他们已经过了大半生。

时间在走,人也在走,谁知道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呢?

母亲说,那些人啊,会后悔的。

我不语。

有些圆,是圆不了的。

有些情,是会变轻的。

终有一天,养育之恩化作虚无,唯一留下的也不过是身体里流动的血液。看不见,听不到,谁还会记得呢?

终于,什么也没有了。

来日,只有坟墓上的铭文提醒他们,里面躺着的人,是他们生身父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