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然而,妈妈都做不到!
上周,我带孩子去楼下玩,偶遇另外一个妈妈和孩子。
她家孩子4岁多,先跑去小区沙坑里挖沙子,妈妈说:“沙子脏死了,不要挖了!过来玩别的!”
然后孩子很听话,就跑出去了,去健身器材那里玩秋千,妈妈说:“哎呀,这个太危险了,摔了要流血的,不要玩这个了。”
然后孩子开始有点反抗了,说“我就要玩这个!”
妈妈很有耐心,对孩子说,你拿了泡泡下来,你去玩泡泡吧!
孩子说,我不要!我就要玩秋千
妈妈有点暴躁了,“给你说了很危险很危险,那你拿泡泡下来干嘛?你不玩我就去扔了!”
孩子趴在秋千上,呆了一下,下来,跑到旁边一个小水坑里去跳跳跳。
这时,妈妈一下子爆发了,大吼“你干什么!我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踩水不能踩水,你怎么就是不听!没见过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边说边把孩子一把拽出来,然后孩子大哭,妈妈边骂边领着小孩回家了。
孩子,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然而,妈妈都做不到!妈妈们都会说:“孩子,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真做了妈妈以后,才发觉,“孩子呀,想说温柔太难!”
仔细想一想,家长们发脾气都是什么时候?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
何谓孩子听话?就是孩子遵守我们规定的限制(规则)。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
训诫孩子时有用和无用的方法有巨大的差别。在训诫孩子的时候,父母有时会制止不良行为,但是却忽视导致该行为的驱动力。限制如果实在愤怒的争吵中作出的,往往没有条理,不连贯,并且无礼。甚至训诫有时是在孩子几乎不可能听得进去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说出的话也最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那样经常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觉得不仅他们的行为遭到批评,连他们自己也不是好人了。
——选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对于家长来说,给孩子设限最常犯的几个错误就是片段中给我们列举出来的:
1、不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所以当我们不顾及这些心理状态只是一味的给孩子强加我们的想法,就会让你的训诫变成无用的。
2、被愤怒驱使。
当我们自己失去理智的时候,我们给孩子吼出来的一些话,随时会被我们自己推翻,然后训诫仍然无用,比如我家姥姥很喜欢跟我女儿讲:你再哭,姥姥就不给你买好吃的了。然后呢?孩子继续哭,好吃的继续买。
3、错误的时间
当孩子大哭的时候,我们跟他讲话,他听得进去吗?回忆一下我自己,还没结婚的时候,有一次和我老公吵架,现在我只记得,那次吵架的结局是我俩冷战了3天,但是为什么吵架,当时吵架说了什么,那次吵架解决了什么问题完全不记得了。因为根本没有听进去。
4、给孩子贴标签
脱口而出的“笨”“不听话”“不乖”“胆小”“调皮”……词语,只会让孩子觉得我是这样的人,但其实我们说的只是某个行为而已,有谁真的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吗?
一次又一次的无效设限,结果终将是温柔不在,悍妇丛生。尽管脾气过后,悔的肠子都青了,一边暗暗抹眼泪,下次我再也不这样了,一边继续控制不住的发脾气。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对于妈妈来说,她的限制有很多,沙子脏不能玩,秋千危险不能玩,踩水不能玩,一步步的,孩子在挑战她的好脾气,最后她彻底爆发。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呢?挖沙子,秋千,踩水都是孩子的一个心理上的需要,爱玩这几种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所以妈妈越说不要,孩子越不听。制止的次数,到达一个量的时候,妈妈和孩子都爆发了。
最后孩子被贴了一个标签“不听话的孩子”
孩子,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然而,妈妈都做不到!
既然书中把应当避免的情况已经列清楚了,那么,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不就行了吗!
总结起来,我们在给孩子设限时:
1、关注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
2、让自己冷静下来
3、等孩子冷静下来再说话
4、避免给孩子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