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一下我的这次思考实践

2022-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语夏的成长笔记

先问小伙伴们一个问题:下面这两张图,你觉得有区别吗?如果有,是因为什么?如果没有,又是因为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哦~

黄底图 黑底图

我来说一下我的答案: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觉得这两张图片就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从结果来看,它们不就是表示的1的365次方是37倍多,而如果你每天没有进步,保持1,365天后还是原地踏步,更糟的是如果你每天都退步一点,做事打一点折扣,那么365天后你将只有原水平的0.03。

这是我之前的答案,那么我现在的答案是什么呢?很显然,我现在认为这两张图不是一回事,虽然从结果来看是一样的,但是背后的思维逻辑完全不同。

为什么会想到去做这样的思考呢?是因为最近我们一群小伙伴每天早起共读《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时,我们的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今早专门听了一下她的解读。

在她看来,这两张图并不是一回事的原因在于底层的思维逻辑不同。虽然两张图表象上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仔细对比下来:1.黄底这张图更多的向我们解释了过程,为什么365天后是37.8和0.03,是因为你每一天到底是多了0.01还是少了0.01;2.黄底多了后面的大于1、等于1、小于1,比黑底图的文字解释更直观地表现了进步与退步的差距;3.黄底图从上到下的大于等于小于的顺序,也是符合我们日常的对比逻辑的。

哇,听完老师的拆解,我直呼一绝!我发现原来平平无奇的两张图背后还有这么多深层的探讨和思考。其实,按照以往,我的思考到这也就结束了,过往的情况就是:嗯,老师就是老师,这个思考我记住了,学习到了,果然厉害的人想的和我们不一样。

但是,今天我还想继续往下写一些我的思考(哈哈,还是有点开心哦,自己也有自己的思考了,我想这就是读书和写作带给我的),基于的内容是:为什么我的老师能够有这样的思考,而我却完全看不出其中的区别和背后的逻辑。

这个想法是在我听完共读会议后,在家里客厅来回踱步时灵感突现。因为我很敬佩我的这位导读老师,她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深度都让我很喜欢与赞叹,所以我愿再拆解一下为啥我就没有她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很多小伙伴觉得牛人厉害却没有他们的思考深度。

我分析了,有以下2个原因:

1. 对于知识的吸收囫囵吞枣,只看结果,不愿做进一步的思考。就拿这两张图来看,我只会看到:哦~这俩结果不是一模一样吗,那它们就没什么区别。然后,到这就结束了,不愿再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呢?因为思考费脑子呀,反人性。

2. 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知道,被旧有的认知束缚。这个次方的公式,想必大家早就看过,我也一样,所以当我再次看到这两张差不多的图时,我很自信的认为:哎,不就是那么回事嘛,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退步一点点,我早就知道了。

那光分析原因,不给出解决办法,肯定是不好的,而且说明思考还没有深入,又犯了老毛病。因此,下面就是我自己思考并打算践行的方法:

1. 保持谦卑心态。遇到一个自己过往就知道的东西,不要自视甚高,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稍微冷静一下,想一想关于这个知识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因为你知道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知道,既然一个人问你了,尤其比你还厉害的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就说明这背后肯定还有更深的内容,我们需要耐心、谦虚的去听听他人的思考,看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新的启发。

2. 如果太难,不知道怎么去开始,很简单,首先,把你从表面上看到的所有不同都写下来,然后不断去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地方不同”。拿这两张图举例,我们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区别,那就把所有表面上看到的不同都写下来,有:(1)黄底图有大小对比,黑底图没有;(2)黄底图的顺序是:1.01,1,0.99,黑底图则是1,1.01,0.99;(3)黄底图不是直接的1.01或者0.99,而是有一个加减的过程;(4)黑底图有文字解释,而黄底图没有;等等类似这样。接下来,就针对每一个不同,去追问自己为什么,慢慢你就会找到自己的答案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例子,通过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逐步接近底层逻辑。

好啦,这就是我今天的一些小思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知道,思考是很难的一件事,我最近也发现了,因为我们更多的时间都被手机占据,再加上现在大家每天都会做很多很多事,所以压根没时间去思考。但是思考又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并不一定要做那么多事,真的静下心思考一会,你会更好的找到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事。


我是来自新疆的君君,一个95后微创业小青年。今年重点读经典修心,希望在阅读写字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明天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