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助力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真正的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科学课尤其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和直观,从而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又具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也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取更多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探索宇宙》这课中,我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播放了“宇宙”的视频,从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到地球,浩瀚的宇宙,美丽而神秘,既巩固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了课堂氛围,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火山与地震》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地震与火山发生时的真实视频场景,学生们被这些震撼人心的情景所吸引,看得专注而入迷,一下就进入到探究知识的环境中。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科学实验教学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把科学课教学中的实验、操作,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实验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如在教学《认识常见岩石》这课时,实验室标本种类不全,书中提供的图片较少,看得不够清晰,于是我在网络上下载了石英、玄武岩、岩浆岩等岩石的图片给学生观看。各种种类、颜色、形状的岩石在多媒体的播放下,特征清晰、明显,学生分类也简单了许多。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们在科学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一些感受:总是想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可谓是面面俱到,但是收效却是不尽人意的,特别是在教学效果反馈时,发现学生对重难点部分掌握得都不够好,并且错误率高。结果就变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质量还是停留在原地。原因在哪儿呢?实际上就是教学中没能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如《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们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仍习惯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而忽略选择参照物对运动状态的影响。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我先给学生播放了《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让其体会“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有何含义。学生经过分组讨论之后,已有初步认识,但还不够透彻,于是我再通过动画将其演示一遍(分别假定青山静止与假定小船静止),看看选定不同的参照物时,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动画演示一目了然,学生们也非常轻易地掌握了“参照物”的概念。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知识的课外拓展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虽然浅显,但学生要完全掌握并不容易,主要是在课堂上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无法全面让科学的精彩得到充分发挥的展示。如果能将课外探究活动作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了解更多的科学现象与规律,就能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更大的教学空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与《生态平衡》这两课有个共通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污染了空气,破坏了生态平衡,我们要爱护环境。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切的认识,我鼓励学生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寻找污染环境的行为,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中展示,向其他同学谈谈自己对于保护环境的看法和建议。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对环境污染的现象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爱护环境的热情。
作者:王艳军 王一堂 单位:潜江市竹根滩镇丁湖小学
第四篇: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淡化个别互动式指导
本文强调淡化个别互动式不等于不指导,教师要了解这个实验对学生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淡化指导,选择性地指导,同时注意学生表现,不能把学生的自主扩大化,这里的指导是在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更进一步,可以采用问题或者提示方式控制学生实验进度,以达到思维活跃的目的,针对学生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以小学教师要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作为科学课程的教授者,教师的素养远远不够。现在的科学教师大多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接受的教育,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科学知识传播并不广泛,缺少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正确认识。小学科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理解的核心。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科学课教学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体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调动和开发,引起情感体验。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问题或困难得到解决的愉悦和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他们学好科学课。例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学生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看书学习,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终于清楚地认识到物体沉浮与自身重量和体积有关。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极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积极地探究科学道理。
四、重视和强化科学实验
实验是尊重客观事实、验证事实道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验,很容易让学生感知和接受,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科学课教学中,应重视和强化科学实验。有的实验可以在家进行,如蚊虫叮咬我们时,皮肤中被注入一种含酸性的毒液,我们可以在蚊虫叮咬的部位涂上碱性的肥皂水,人体血液的酸碱达到平衡,从而消除毒液。教学“溶解”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做实验,认识到把糖放在温水中比放在凉水中更容易溶解,如果用筷子搅拌,则它的溶解速度会更快等。学生通过实验,可强化所学知识,进而留下深刻印象。
五、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三勤”
1.勤动脑。上课时,仅仅听清楚老师讲解的每一句话、看清课本上每一幅图是不够的,在看与听的过程中,要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会解释生活现象。
2.勤动口。课堂上有什么疑问,应立刻提出来,和同学讨论找出结果,这样不仅记得深刻,而且学得轻松。
3.勤动手。对老师讲解的知识和典型例题,最好能及时记下来,当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出现矛盾时,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应主动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不仅可以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培养自己质疑、探究的精神。
六、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究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认知能力低下,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知。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他们对这些知识非常熟悉,渴望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独特的个人情感,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科学知识是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操作的,学习资料就在学生身边,俯拾皆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意识,让他们在动手活动中不断产生获取新知识的愉悦。如上《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三年级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已有了一定认识了解,如常见的铁钉、石子、铜钥匙沉入水底,木块、泡沫浮在水面上等,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石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从而自然引出课题,提出:“这些物体在水中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让学生面对客观真实的具体事物,产生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小组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物体浮沉的实验中,自主得出结论。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参与研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亲自感受操作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快乐地学。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了真知,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这种由亲自体验获得的经验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无法代替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总之,只有在正确认识科学课堂优化的意义、遵循优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做到客观与实际结合,经过教师认真构思、巧妙设计的科学课,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知识讲授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