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魔力》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罗伯特·迪尔茨先生的代表作,关于NLP的回应术模式,回应术被证明是NLP所提供的最为有力的有效说服方式之一。迪尔茨老师认为,了解回应术的力量和价值在于它可以帮你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 不需要了解正规技术或特殊情境(典型的像跟治疗或辩论有关的那些)
1、弗洛伊德认为:语言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工具,因而具有特别的力量。回应术模式也是产生于以下研究:语言是如何做到以及过去通常怎样冲击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书中有个例子印象深刻,一个女孩填大学志愿,最想申请当地最有名望的商学院,但她觉得申请人太多,没有信心被录取,但她妈妈了解后说:“总有空间留给那些够好的人。”妈妈的话鼓舞了她提交了申请,最终,她被录取了,最后也成为了极其成功的商业顾问。
简单的话语有时候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话语可以将限制性信念转变为提供更多选择的丰富观点,同样也容易让我们迷惑和限制自己。
2、普通语义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克斯博斯基觉得,若要改善沟通效果,让人们学会欣赏日常经验的独特性,重要的是教人们识别和超越他们的语言习惯。而语言中透露着我们的信念,透露着我们独特的地图或世界观。而就如书中所说,最有效能的人,是那些其世界地图能帮他们觉察到最多可能性选择和观点的人。
我们每个人本身的地图或过滤器,有时候会让我们过滤掉一些新的有潜在价值的感官体验,通过感官,达到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这就是NLP很重要的基本技巧。回应术模式又能帮助人们为某些体验设立新的框架或换框。
言语换框法
“虽然”换框法:“但是”这个词不断抵消其体验的积极面。
“我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问题以后可能还会出现。”VS “我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虽然问题以后可能还会出现。”换一个词,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心理“框架”指那些在互动中全面指导思想和行为的关注点和方向。这部分有个问题框架和结果框架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想起催眠里的“正向催眠”和“负向催眠”。问题框架会聚焦在“出了什么问题”或“不想要什么”(还包括:“为什么会是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谁的过错?”。而结果框架则聚焦于渴望的结果和效果,以及达成结果所需的资源(即:想要什么?怎样能得到?有哪些资源?)。
换框:改变感知问题的框架,从而重新解释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看到这部分内容让我想起督导班伟凯老师举的一个例子:(我在家里;我在广州;我在中国;我在地球上;我在太阳系……)换框会让我们看到“更大的画面”,可以实现更合适的选择和行动。当空间变大,我们就不会局限在某一个点上了。
“如何/怎样”式提问能最有效的重新聚焦于结果框架/反馈框架。帮别人成为“建设性”的批评家或者顾问,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找出批评背后的正向意图;2、确定这个正向意图做了正面陈述(或框架);3、将批评变为询问—— 特别是“如何”式询问。书中有个例子,“你的建议太肤浅了。”这个背后的正向意图就是“深入而持久的改变”,“你如何确定你的建议找到了深刻和持久改变所需的核心议题?”
3、价值观和准则部分,让我很有启发的是,沟通的意义不在于沟通者的意图,而在于所引发的对方回应。我们沟通时传递什么给到对方,这很重要。当我们把未来计划和目标,与核心价值观、准则联结起来,这些目标会变得更加动人。因此,总结起来,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自己到底渴望什么,想要什么呢?
4、信念部分,让我再次感叹信念的力量。我们常有的三种限制性信念是:没有希望;无能为力;没有价值。就如理查德·班德勒所说:“失望需要充足的计划。”了解和看到这些限制性信念,是第一步,当我们能开始扩充信念的边界,让空间更大时,改变就会自然发生。而米尔顿·艾瑞克森也说过:“你可以假装任何事,而后就会掌握它。”
书中有很多很棒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念结构、梳理价值观,甚至改变信念循环。事实上,人在一生中会自然而自发地建立或放弃没有上千也有上百的信念。所以,不管面对什么,我们真的可以放松点,只要能保持觉察,就很好了。
最后,我很喜欢老师传递的信息,虽然书中有很多工具,很棒的工具,但是,内在状态很重要,可以说最重要,什么样的状态使用这些工具,结果完全会不一样。因为:“内在状态决定了我们对很多行为和反应的选择。”
愿我们都学会保持一个稳定的内在状态,更加享受、高效的的运用这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