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背后见人心
今天终于抽空听完了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的最后一集。
我发自内心的感觉受益匪浅,因为我本来就比较喜欢语文,尤其是文学方面的东西。经王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更加加深了我对语文的喜爱。
王老师讲,我们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我们要用文、史、哲“三只眼睛”去分析语言文字,要看到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心灵。
比如王冕的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写了三种“梅花”:第一种是“吾家洗砚池头树”,写自家洗砚池边的梅花。这一句用典“洗砚池”,是一种象征手法,写出了作者也要象王羲之那样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第二种是画中之梅——“朵朵花开淡墨痕”。描述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着痕迹的高贵品质。
第三种是心中之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一种渗入骨子里的高洁之清气,诗文的背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高贵纯粹的人格和心灵。
再比如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中写了三层境界。第一层:见竹是竹。竹子属群居而中空,虚中见节,可折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色。诗中句句都是在写竹子。
第二层:移情于竹。比如“咬定”、“立根”,”坚劲"“任尔”都是写人的思想、人的品格,即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寓于竹中。
第三层:人与竹化。整首诗中句句写竹,亦句句写人,分不清哪句是写竹子,哪句是写人的。即人就是竹,竹就是人。
我们知道,郑板桥确有竹子的气节。他曾经在山东维坊任知县时,有一年闹灭荒,郑板桥开仓放粮,振济百姓。却遭到朝庭的革职,临走时,他写了一首诗:“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被革职后乘船回乡,途中遇到一非常气派的官船。船上树一旗帜,上书“奉旨上任”。郑板桥看到后心中不满,亦在自己的船上挂了一布帘:“奉旨革职”。
官船之主原来是奸臣之子姚有财,看到后非常不解,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便向郑板桥索求字画。郑板桥本不想给,但转念一想:何不巧骂之?!便写下一首藏头诗:
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一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四句首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一看便当场气晕过去了。
这个故事再一次证明了郑板桥做人的原则和不屈权贵的气节。
所以,我们学习语文,一定要把学做人放在第一位。透过文字去体会其背后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