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2019-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DJS_3de3

                故乡的烟把式

                        丁建设

        故乡种烟的历史无从查考,但烟草传入中国是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已被史料所证实。据说国产卷烟也只有300来年的历史。淮北农村大面积种烟却是在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那种铺天盖地的烟草生产当然不是为了满足当地烟民吸食烟草的需要,那些嘴含烟袋的瘾君子们消费的只是晾晒出来的旱烟,也叫老烟叶,消费量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卷烟厂的种植基地才能把烟草种植形成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抓棉花,富群众”,“抓烟叶,富财政”,曾是那个时期叫得很响的口号,也是各级干部思想上已经形成的共识。事实上发展烟叶生产,不仅富政,而且富民,是当时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为了做大这一产业,县里在原“多办室(多种经营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烟办室(烟叶生产办公室)”。地区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在各区(镇)设立烟站,负责烟叶生产的技术指导与推广、烟叶的收购和市场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种烟和收烟两件事儿,而种烟又包括烟叶栽培和烟叶烘烤(炕烟)两个关键环节。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发展烟叶生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无法逾越的是技术这一难关,无论是育苗、移栽、田管,还是建炕、采摘、烘烤、分级,一切都是新生事物,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根据土壤特性,烟草专家选定了以夹沟、曹村为中心的北部山区为最适宜烟叶种植的地区,名曰:宿北烟区,对外打“夹沟烟”的招牌。汴南以南的西寺坡、大营、大店、三铺等区(镇)也有发展烟叶生产的传统和意愿,也被纳入烟叶种植区。为此,地、县、区、乡都确定了一名行政领导专职抓烟叶生产,名曰“烟叶专员”、“烟叶县长”、“烟叶区长”、“烟叶乡长”。地区烟草公司在派出了强有力的专家队伍的基础上,又从外地征招了大批的“烟把式”(技术员)进驻乡村,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种烟技术。这些“烟把式”虽然都是农村人,但都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对淮北农村的风土人情不懂不说,关键是吃不惯北方的面食,但好在他们人生地疏,都是在烟农家里吃派饭,时间长了,慢慢地也就入乡随俗了。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对烟农来说,无菌育苗、地膜移栽、大田管理等等,大家像侍奉祖宗一样侍弄着被他们视为“摇钱树”的烟苗子。一边侍弄烟苗,一边还要夜以继日地建标准化炕房,那个紧张繁忙的景象,可真叫热火朝天!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夏天,到了烟叶采摘、装炕烘烤的季节,这是烟叶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忙人、最熬人的季节。打烟(采摘烟叶)时要大人孩娃齐上阵,即便满身沾满了油腻不堪的烟叶油子也全然不顾,若再遇上雨天就更加狼狈了。装炕后,往往是夫妻二人轮流住在烟炕棚里,二十四小时不能休息。随时掌控温度,把握火候,这样才能炕出优质的烟叶来。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种烟累人不假,但收入确实很高,而且烟叶腾茬比较早,可以种上一茬子早麦。因此,虽然苦点儿累点儿,大家依然干劲十足,乐此不疲。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几年后,随着烟草工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烟草生产企业的原料缺口也越来越大,省里及时决定开辟皖南烟区,这时候宿北烟区已储备了大批的业务骨干,凡是“能打能跳”的烟农几乎都成了“烟把式”。这样,一场大规模的遴选赴皖南烟区指导烟叶生产技术员(“烟把式”)的工作正式展开了。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条件并不苛刻,够格者不在少数,但此去至少要一年时间。很多人自己想去,却过不了老婆孩子和父母这一关,毕竟父母岁数大,兄弟姐妹少的去不了;家里孩子多,年龄又小的,当然也走不开;新婚燕尔,小夫妻感情如漆似胶的更是不能去。相比之下,那些大龄剩男们大多无牵无挂,无疑都成了最佳人选。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淮北人勤劳善良,人也聪明,这些到皖南开辟新基地的“烟把式”们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环境。不仅把烟叶生产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当地烟农,而且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义。兴许是细米白面的滋养,一年后,当他们衣锦还乡的时候,一个个都成了白面书生,有的还学会了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原先在家时连被子都不叠的,居然也养成了铺床叠被、洗头刷牙的好习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好几个找不到媳妇儿的“老大难”,却奇迹般地和自己喜欢的“七仙女”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这着实让那些原先想去没能去成,或当时没愿意去的剩男们十分地眼馋和追悔莫及。 第二年一开春,当他们也想到皖南去吃一年细米白面,再把杨柳细腰的“仙女”带回来当媳妇儿的时候,却等来了:皖南烟叶面积已经饱和,不再扩大面积,不再增派技术员的消息。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能当“烟把式”的大都是头脑灵活的“小聪明”,在过足了“烟把式”瘾之后,一些人摇身一变,成了活跃在乡村和烟站之间的烟叶贩子。凭着他们过硬的把烟(烟草分级)技术和相对熟络的人脉关系,低价从烟农家里把他们本已放弃的烟叶收回来,然后重新分级扎把,带到烟站出售。当这家烟站给的级、价不理想时,就马上转移至另一家烟站,直到满意为止。那时候各区(镇)和烟站都有任务,收购的烟叶越多财政返成越多,于是区(镇)之间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烟叶争夺战,主要路口都设立了检查站,严禁本地烟叶出“境”外流。一些烟站更是使出了“外来卖烟者管饭管水不排队”的绝招,这更让烟叶贩子们感到了有空可钻,有利可图,更让他们在这种畸形的商战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他们虽然没有创造出一夜致富的神话,却也个个富得流油,也就两三年的工夫,他们不仅骑上了“一脚踹”的摩托车,而且建起了令人称羡的小平房,成为率先致富的一族。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烟把式

        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靠种烟致富的故乡已经看不见一间烟炕了,过去那些让人眼红的“烟把式”们要么年纪大了,要么当上了村里的干部,聊起当年种烟的那些事儿来,总是两眼放光,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