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志

「惹毛」马东和李诞,这档尴尬的访谈节目太能怼了

2019-02-11  本文已影响9人  文化咖

01

不知不觉间,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早已迎来第三季的收官。

豆瓣评分从首季的8.2分,到第二季的8.4分,再到第三季的8.6分,一直初心未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十三邀》中感受到了思想的震荡。

在《微博年度白皮书》中显示,《十三邀》是一线城市最受用户欢迎的视频节目,其受众集中在21-35岁的高学历白领人群,他们抽离于内容的快消时代,渴求从厚重、深刻的严肃内容中汲取营养。

在第三季的节目嘉宾里,既涉及了影视导演,知名企业家,艺术家,演员,歌手,又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电台主播,二次元文化等有趣的话题。

《十三邀》一直在拓展自己的边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他的slogan,带着偏见看世界。

许知远的单向空间书店里也能看到这句话

这大概是最尴尬的访谈节目,你时常会看到受访者一时语塞,陷入深思。知识分子许知远总会带着预设去发问,没有虚伪的寒暄,没有过多的情感铺陈,在和嘉宾语言的碰撞中,找到真实的答案。

在最近的一期节目中,《十三邀》将视角转向了66岁的黄金配角吴孟达,引发了观众一波又一波怀旧的浪潮。

贺岁档的票房大战即将尘埃落定,星爷周星驰的电影《新喜剧之王》也在其中,可惜的是,吴孟达并没有出现在这部电影里,而是加盟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详见咖爷推送:《流浪地球》口碑炸裂,我必须要吹爆这个男人)

《流浪地球》里的吴孟达

节目里许知远一如既往地将他最想问的问题抛给了吴孟达,许知远问,跟周星驰昔日亲密默契的友情后来消失了,你会觉得遗憾吗?

吴孟达说,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得不再联系。他现在快不快乐,我不知道,我们思想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同步,也未必。不管怎样,相识一场,缘分不易。

或许也只有在《十三邀》里,你才会发现不再年轻的吴孟达在银幕背后,是如此坦诚淡然,他笑称成名的那一段日子是人生最荒唐的岁月,他说自己现在是一个老头子,没必要想自己还要怎么红,没这个资格了。

《十三邀》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不回避矛盾,不期待共识,总能找到那些陡峭的角度,总能记录下那些镁光灯背后嘉宾内心的声音。

就像节目组说的,我们谈论价值,寻求理解;我们未必提供答案,但不知疲倦地提出问题;我们相信,坐标系是相对的,每次相遇却往往有深意。

02

《十三邀》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将偏见毫无修饰地展露出来,而这世界有时候恰恰又是需要一些不同的声音的,许知远和每一期嘉宾的对话,总是能生出新的见解出来。

许知远自称自己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

他是矛盾的,不安的,他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世界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同时又渴望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

知识分子对世界的最后一点纯真的坚持,与对快速消解的快餐文化的孤独对抗,共同构成了许知远的采访欲望。

我们时常能从节目的访谈里看到,他的偏见被打破,他得不到他预想的答案,许知远期待与嘉宾不谋而合,可是结果往往不如他意。

对于这些非预想的答案,许知远偶尔有一点不屑,但更多的是一种悲悯。

许知远痛心地问俞飞鸿,你为什么要拍这么庸俗的作品?

俞飞鸿说,我并不觉得那庸俗,而是通俗。

许知远充满希冀地问蔡澜,那些英雄主义还在你心里吗?

蔡澜说,没有了,丢掉了。 

许知远好奇地问张艺谋,您自己没有那种超越时代的欲望吗?

张艺谋说,没有,我觉得你能把你这事做好就不错了,你还想超越时代?人走茶凉。

许知远问青年导演毕赣,你会想要成为像侯孝贤导演那样关照一代人的导演吗?

毕赣说,侯导是一个大师,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关照不了人类,关照自己都很吃力了。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腾讯新闻十三邀)

《十三邀》出了三季,许知远仍然不是一个好的采访者,仍然那么强势地想要把对方纳入自己的话语体系。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许知远一直在深入地挖掘受访者,让不同的思维碰撞。

咄咄逼人,不合时宜,迂腐,傲慢,这是很多人对许知远的评价,而他往往一笑而过,继续沉醉于他的苦涩。

在《寻找》谭嗣同那期节目里,许知远坐在谭嗣同墓前发问:

如果1898年的秋天,你逃走了,或者没有被杀头,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会怎么应对未来的动荡?如果你活到今天,你会觉得现在的浏阳是你渴望的样子吗?你会喜欢这个时代吗?

许知远是当下少有的愿意寻找自我的人,有时候甚至笨拙得有些可爱,他对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浪潮总是抱有极高的警惕,内心呼唤那些朴素的理想主义和人文情怀。

他的格格不入,让《十三邀》很有看头。

03

《十三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两期节目,就是采访马东和李诞。

许知远对综艺节目,总表现得抗拒和审慎。

许知远问马东,有没有觉得娱乐文化它是有更高级和更低级?

马东说,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5%的人渴望了解过去,剩下的那95%的人,其实就是在生活。而之所以那5%的人被你发现了,是因为今天有了一个技术通道。

“事实上你就不应该去关注那95%的人,你就应该去关注你的5%。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是沉淀的结果。”

许知远继续追问,你有抵触过这个时代吗?

马东非常坦白:没有。

许知远一直固执地偏执地停留在那5%里,却忽略了很多人选择和他走上不一样的路。那种失落,好像一个喜欢弹珠的孩子,看着周围的人疯狂地踏上开往未来的列车,拉都拉不住。

马东在那期《十三邀》节目最后跟许知远说,本质上咱俩是一样的,就你表现成为愤怒,我表现成为悲凉,我是因为底色悲凉,所以才觉得,至少新鲜的边界会让你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会旺盛一点。

到了李诞这里,许知远同样碰了钉子。

如果不嘻嘻哈哈,说真话会怎么样?许知远向李诞发问。

李诞笑着说,你说能怎么样?就是您这样被人咣咣骂。我希望给人带来快乐,我不希望给人添堵,您可能是那种爱给人添堵的人。

许知远问,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这么浅薄?

李诞说,世界就是这么运行的,那我就加入它好了,一起运行呗。

许知远说自己喜欢悲壮、崇高,李诞说自己是那个扔鸡蛋的人,许知远说,鸡蛋并不影响这个人的崇高,李诞说,当然不影响,崇高的人享受被扔鸡蛋,我们互相成全。

李诞选择用佛系青年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难,而许知远愿意让自己一直清醒地去抵抗,他们没有谁对谁错,而是选择了一条自己愿意走下去的路。

我特别钦佩许知远的忧心忡忡,当自己的理想不再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人们沉溺于浅薄的娱乐中时,许知远失落又惶恐。

这个世界这么有趣,楼下有火锅,书里有诗词,他却还要不高兴。这种不高兴,难道不可贵么?

04

如果不是因为《十三邀》,你或许并不认识许知远。但他早已经不是第一次站在风暴中心了。

1976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许知远,曾在《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经济观察报》各大媒体中执笔,20多岁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2010年许知远发表文章《庸众的胜利》,炮轰刚刚入选《时代周刊》百人榜的韩寒。他在文章里写到:

谈论韩寒,变成了一次全方位的心理按摩。你沐浴了青春、酷、成功、机智、还觉得自己参与了一场反抗,同时又是如此安全,你不需要付出任何智力上、道德上的代价,也没有任何精神上的仿徨,他是这个社会最美妙的消费品。

韩寒掀起的迷狂,衬托出这个崛起大国的内在苍白、可悲、浅薄。

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把许知远和宋佳、钟立风一起推举为青年领袖,上台领奖的他说:

活动太冗长了,我好几次都想走。看到大家对娱乐、对明星那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对世界完全没有个体精神和审美,沉迷在肤浅的大众狂欢里。

痛苦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改变,它就是伴随你一生,不能假装微笑。要对这个世界保持愤怒啊。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假装点赞的习惯,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时间在推移,少年许知远已经成为别人眼中的油腻的中年大叔,但他好像一直都是那个在时代边缘唱挽歌的勇士。

正如在《十三邀》第三季节目开篇词中,许知远说道,高速变幻的时代与个人意义危机的并存,唯有更开放的对话,更多样的思考,寻求一种兼融之道,在宽阔的世界中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在宽阔的世界中做一个不狭隘的人,这或许就是《十三邀》,带给我们的意义。

本文作者 | 熠星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