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00天群英会5000+持钻作者创作园韶华易逝

819.《曾国藩家书》:凡将才者,既要爱兵,更要爱民

2020-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亦然花开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担任两江总督之后,专门到各地发布征召人才的消息,广泛寻访人才。

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同样也体现在带兵打仗上。东征开始后,曾国藩发表了一篇檄文,里面就有一段求才的内容。

“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为心腹,酌给口粮;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愤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求贤若渴的心理。

一、将才必备的四点素质

在《致沅弟·凡将才有四大端》中,曾国藩列举了将才必备的四点素质。

“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峙有胆,迪厚有胆识),四曰营务整齐。”

这四种素质就是知人善任、善于窥测敌情、临阵时有胆量、有见识、营中军务整齐。其中知人善任被放在了第一位。

随后,曾国藩对四种素质进行了详细论述。

“吾所见诸将于三者略得梗概,至于善觇敌情,则绝无其人。”

我所看到的将领中,能够具备三者的有一些,但能够做到善于窥测敌情的人却很少。

“古之觇敌者,不特知贼首之性情伎俩,而并知某贼与某贼不和,某贼与伪主不协。今则不见此等好手矣。”

古来善于窥测敌情的人,不仅要知道贼首的性情和经常使用的伎俩,更要知道谁与谁不和,谁不配合将领工作。现在已经见不到这样的好手了。

“贤弟当于此四大端下工夫,而即以此四大端察同僚及麾下之人才。第一、第二端不可求之于弁目散勇中,第三、第四端则末弁中亦未始无材也。”

曾国藩希望弟弟在这四种素质上下功夫,并以此四个标准来寻找和培养人才。

二、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在用人方面,曾国藩有自己的原则和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用人谨慎。他虽然广纳人才,在对人才的使用上却十分谨慎,既不会轻易地重用一个人,也不会轻易地疏远一个人。

第二是量才而用。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必须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充分地发挥出他的价值。

第三是爱惜异才。对于有特殊才华的人,曾国藩十分重视和爱惜,认为这样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第四是善于笼络亲信。一个人再有才华,也必须能够为我所用,因此对人才的笼络就显得十分重要。

曾国藩认为对待下属不应该过于严厉,而是要做到赏罚分明。如果下属做得好,就应该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扬;如果下属犯了错误,就必须在私下里进行批评。

这种奖惩方式也为下属留足了面子,更可以看出他的驭人之道和聪明之处。

三、苏州城惨遭破坏

在《致沅弟·以爱民为第一义》中,曾国藩提到了苏州城,提到了湘军溃败后对苏州城的破坏,这使得他很是心痛。

“苏州阊门外民房十余里,繁华甲于天下,此时乃系金陵大营之逃兵溃勇先行焚烧劫抢而贼乃后至。”

苏州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自从春秋时期吴国在此定都,苏州就一直是繁华的江南名城,阊门外则是繁华的商业中心。

湘军的江南大营溃败之后,残兵败将向南逃散,到苏州的阊门外进行焚烧抢劫。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无数百姓的家业,就在这群溃军的手中毁灭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打仗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无论是军队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对他们都是最倒霉的事。

军队在攻下城池后,便会冲进城中抢夺财富,而将领为了犒赏自己的部属,也会对这种抢掠行为听之任之、放纵不管。

军队打了败仗之后,四下逃散时便没有了纪律约束。没有了约束的士兵,实际上就是握有武器的豺狼虎豹,他们要么用烧杀抢掠来发泄愤怒,要么用抢劫财富来中饱私囊。

所以曾国藩感叹到:“兵犹火也,弗戢自焚,古人洵不余欺。”

四、以爱民为第一义

古代有着著名的“民胞物与”的思想,意思是说,要将百姓看作自己的同胞,将万物看作自己的同类,对他们要尊重和爱惜。然而许多带兵的将领都认为这种说法过于迂腐。

曾国藩希望弟弟能够切实体会这种思想的含义,并且经常以此训诫手下。

面对湘军逃兵带给苏州百姓的灾祸,曾国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弟弟,一定要以爱民为第一要义。

“弟在军中,望常以爱民诚恳之意、理学迂阔之语时时与弁兵说及,庶胜则可以立功,败亦不至造孽,当此大乱之世,吾辈立身行间,最易造孽,亦最易积德。”

“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历年以来,纵未必行得到,而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尤悔颇寡。”

在乱世之中,纲常伦理都被破坏,社会秩序也一片混乱,拥有兵力的将领便拥有了很大的权力。

每位将领如果都能够心系万民,以爱民为带兵打仗的要义,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如果带兵的人一心想着为自己谋取利益,那么就很容易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灾祸。

在乱世之时,带兵打仗的人最容易造孽,也最容易积德,所以千万不敢忘掉爱民两个字,这是曾国藩的肺腑之言。

如果当时天下的将领都有曾国藩这样的爱民之心,那么可能就会减少许多悲剧的发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