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51)《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2019-01-28  本文已影响16人  书山花开

文/书山花开

❂原诗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17】

生活贫困,只有依靠耕种,劳作在东林边不计劳累。

且不提春耕的辛苦,常担忧辜负了心所依饭。

田官也盼望秋天的丰收,捎口信来和我逗趣。

饥饿的人因初次吃饱而欢庆,一早就穿衣结带等候鸡啼。

举起船桨穿越过平静湖水,泛舟前进随清溪而萦回。

杂草丛生的荒山里,悲哀的猿啸时高时低。

凄冷的风总爱在静夜里吹起,林中鸟则喜欢明朗的晨曦。

自从我从事这样的劳作,火星已经过十二次衰颓。

华年逝去,老年已至,农事劳作却从未乖违。

遥向古代的荷蓧丈人致意,姑且学你隐居,与你紧相随。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23】

贫居糊口靠农务,尽力勤耕东林边。春种苦辛不必讲,常恐辜负我心愿。

田官关注秋收获,传语同我意相连。长期挨饿喜一饱,早起整装待下田。

划动船桨渡平湖,山间清溪泛舟还。草木茂盛荒山里,猿啼悠缓声哀怨。

悲凉秋风夜呼啸,清晨林间鸟唱欢。我自归田务农来,至今已整十二年。

华年已逝人渐老,依旧耕耘在田间。遥遥致意荷蓧翁,姑且隐居为君伴。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84】

贫苦的生活要靠劳动维持,我勤耕苦作在东林的水湾。

春耕虽累不在话下,唯恐辜负初衷不敢稍有懈息。

农宫也关注年成好坏,捎口信劝勤勉正合我心怀。

我起个大早愉快地吃罢一顿饱饭,装束好等候着报晓的鸡鸣。

划着船我越过广阔的湖面,又顺着清彻的谷涧迂回前行。

在林木茂密的深山荒野,阵阵猿啼悠缓而凄清;

凄厉的风爱好在静夜里呼啸,林中的鸟喜欢在晨光中飞鸣。

从我初次亲自动手收割,到如今匆匆地过去了一十二岁;

壮年早就逝去,老年已经到来,躬耕不止没有过丝毫违背。

我向荷蓧老人遥遥致意,姑且算跟上您隐居到底。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16】

这首诗作于义熙十二年(416),陶渊明五十二岁。从义熙元年正式归耕,作《归去来兮辞》,至今已十二年,并且又在回到上京里旧居后参加了秋收,诗人写下这篇纪念性的庆收诗。本诗有三个特点:一、与以往的立志归耕不同,隐耕已是定局,所以起句为“贫居依稼穑”,末句云:“聊得从君栖”。二、渊明躬耕之志的坚定是非常感人的。“饥者欢初饱”,反映了以往多少挨饿窘况?后面表示对躬耕之志未曾乖违的庆幸,这种庆幸,渊明付出多大代价?三、中间写去下潠田途中的景物栩栩如画(前人最欣赏悲风、林鸟两句的炼字),非躬耕者不能获此,非超迈者不能吟此。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21】

丙辰岁是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陶渊明五十二岁。诗人自归田以来,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劳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贫困的,但诗人却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安慰,这首诗就着重表现了这种情怀。诗中写景形象生动,有力地烘托并体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83】

丙辰岁是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陶渊明五十二岁。下潠田指低洼淤水的田,即诗中所说的“东林隈”。舍是指田间临时用作体息、护秋的棚屋。诗中写收获在即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坚持隐居躬耕十二个春秋的自豪和适意心情

【张彦《陶诗今说》,p87】

这是“言志诗”(或日“名志诗”)。诗人陶公在从事农业劳动十二年时,写下了这首庆丰收的诗,对自己是有纪念意义的。全诗洋溢着惬意与乐观,又是一帧描写逼真、形象生动的画面——一位依赖农耕过活的人,不遗余力地劳动在东林。不提劳动之辛苦,常忧收成之好坏。至此,就给了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诗人怎样地奋力耕耘?心里是怎样地战战兢兢?东林隈是一幅什么样的风景?不仅他自己期盼有一个好收成,就连管农事的田官也是如此。诗人虽说务农为民,但毕竟同一般农民有别;所以,上面的田官也捎来口信和他谐趣戏谑。寄的什么声?谐的什么戏?又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诗,是想象的产物;诗,必须富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才是艺术,才是美。但光是想象,就成了雾里看花,就成了朦朦胧胧的文字戏弄,也便失去诗的意义和她的美。诗人甚谙此理,随后便具真、具实地写出优美绝伦的诗句,从“饥者欢初饱”开始,直写到“三四星火颓”,请细细咀嚼,认真反刍,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人欢、水清、湖平、猿鸣、悲风、林鸟——岂不是一帧庐山风景画?诗人尽管不是为写景,但有景必有画,有情必有诗,情景交融,哪有不美之理!此诗的主旨还是在最后四句:从事农业心不变,遥谢古人荷蓧翁!昔日,认为这是一首“消极”颓废诗,其实,错了。文人当农民,迄今有意义。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22】

(1)说明:丙辰岁,此即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四一六年),时陶渊明五十二岁。下潠,地势低下而淤水。田舍,农忙时在田间搭的临时草棚。获,收获。这首诗写诗人摇着船,到下潠田舍去收获的情景和感想。诗中写到自己生活贫苦,只好依靠农事维持生活,而这又是自己一直坚持了十二年所不曾废弃的,所以在欣喜之余,不能不感谢古隐士荷蓧丈人对自己的鼓励

(2)辑评:锺伯敬、谭元春评选《古诗归》卷九:谭元春曰:无一字不怡然自得,生涯性情,矫作不来。又云:(“司田”二句)锺伯敬曰:田野昵昵,想见井田亲睦之风。(“饥者”句)锺伯敬曰:非惯穷不知此趣,老杜“我饥岂无涯”,与此同妙。(“扬楫”二句)锺伯敬曰:游览妙语。(“悲风”句)锺伯敬曰:“爱”字妙,无“悲”字不妙。谭元春曰:何爱之有,所以妙。(“林鸟”句)锺伯敬曰:此句之妙又不在“喜”字,而在“开”字。

张潮等同阅《曹陶谢三家诗·陶集》卷三:及时力田,田竣事游,襟期开朗,作诗自然高洁。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三引:(“悲风”句)王棠曰:静夜风声更清,有似于爱静夜,炼字之妙如此。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50)《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