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涂色书令我们快乐

2016-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风莲子

        让我们先谈谈儿童在美术教育中遭遇的绘画挫折。

        小时候,我们所有人都愉快地使用蜡笔、水彩笔。我们在左上角画一个太阳,画面中央画一个房子,三角形的屋顶,方形的门窗,我们在旁边画一棵大树,在画布底下画上一片草,草上有一朵或许多朵小花。房子前有一条路一直延续到草坪。画上有着小朋友,火柴棍般的四肢,三角形或椭圆形的躯干。幼时的我们,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不会画画,我们愉快地选择着画笔,小心翼翼地不要让颜色涂出边界。我们单纯地享受着绘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运用线条和色彩的大画家。

        奇怪的是,上学学了美术后,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认为自己不会画画了。可我们到底是不会画画,还是仅仅缺乏成人定义的绘画技巧?

        到底什么是儿童的现实,什么是成人的现实?

        毕加索晚年追求的那种儿童般的绘画,到底是什么?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认为自己画的小人并不“像”人?我们的房子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能模仿现实的线条、形状、阴影、光线、色彩,就是不会画画?世俗教育的观点是如何摧毁人的天赋技能的?

        接受了美术教育的我们,开始认为不能画精美的素描,不会用各种绘画工具,就是不会画画。于是,我们对自己以往运用画笔时的快乐不屑一顾,哈哈,那不过是儿童的画,成长的我们必须接受专业的训练才能掌握绘画技能。

        随着“绘画是一门专业技能”观念的形成,不打算成为画家、艺术家的我们就放弃了继续画那些“幼稚”的房子、太阳、大树、花草。放弃儿童画的同时,也永远失去了儿时无所顾忌地运用的快乐。

        是的,儿童之绘画挫折,是从心中有了“顾忌”开始的。“顾忌”自己已经脱离儿童期,不应再画幼稚的儿童画;“顾忌”自己的房子画得像不像,在现实中是否真实存在;“顾忌”脑中成人的声音,你的画不是真正的画。

        但是,“真正的画”,到底是由谁定义的?这就是标准对多样化的扼杀。

        画,一定要像吗?

        苏轼说,论绘画以形似,比于儿童尔!

        有意思的是,儿童在画画时,是不太讲究形似的,儿童画讲究的是我画出心中某物的样子,在画布上,这个样子指代某物。儿童画,有文字的功能,儿童画不是将三次元的物体搬到纸上,儿童画的物体是能指,所指是他们脑海中的物体。而在创造能指连接所指的过程中,儿童享受到的是最单纯的快乐,将自己脑海中的东西,带到现实中的快乐。这一整个过程,便是儿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画画之前,纸是一片空白,而在画画之后,纸上有了他们心中的物体的样子,世界变成了有他们参与的世界。

        儿童画与成人画是平等的,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一样的创造行为。而这一整个创造过程,就是艺术。艺术固然与技巧相关,但更离不开那股创造的热情。创造的热情,是艺术的源动力。儿童的创造热情,不应该被缺乏艺术技巧的暂时性现实所挫伤。艺术技巧为艺术创造锦上添花,但艺术技巧不能取代艺术创造。艺术创造大于艺术技巧,而不应是相反。

        释放你心中那个儿童吧,再次拿起画笔,在纸上随意挥洒,描绘你心中的世界的样子。你会再次感到创造的愉悦感,这种愉悦,能将你与你的本源能量重新连接起来。这也许就是成人涂色书这么畅销的原因,它剔除了对艺术技巧的过分强调,而将艺术创造的快乐自由重新还给了我们。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继续享受艺术创造的自由,这与我们的艺术技巧高超与否无关,只与我们的快乐有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