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00807/6dd49f9029b4608d.jpg)
张朝从父亲手中接过总经理一职的当晚,父亲把他叫到书房,让他坐在面前的椅子上,告诉他一些将来必须要注意的事情,其中,就谈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问题。他给张朝讲了两个古人的故事。
“为人狐疑是个毛病,小则误身,大则误国。当今的一些强权国家,要从历史中借鉴经验,不能动辙就挥起大棒,以莫须有的罪名行使强权。
战国时,张仪在楚相馆中做客,后被楚相怀疑偷了玉壁,遭到楚相拘禁鞭苔数百,但张仪抵死不认。
后来张仪做了秦相,给楚相写信:“当初我陪你喝酒,并没有偷你的玉壁,你却鞭打我。现在你要小心,好好守护你的国家,我接下来要偷你的城池了。”
家事、国事、天下事,有些杂七杂八的事很难分清楚,大抵上都是因果报应。
前有楚相怀疑张仪偷玉,后有张仪警告楚相要窃国,前有楚相有罪推断乱施家法,后有张仪公报私仇,楚国由此被强秦戏弄,丢城失地。
历史上范雎重演了一遍相同的经历,只是他恩怨分明,报仇也极讲分寸。
范雎是魏国人,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想通过寻找进升的机会。须贾奉命出使齐国,带着范雎随行。
几个月下来,使命并未完成,但齐襄王赏识范雎的辩才,送给范雎十斤黄金。这件事被须贾知道,心生嫉妒,因而生恨。于是就报告给魏国相国魏齐,说范雎出卖魏国的情报换取黄金。
魏齐当时正在家中设宴,一听这事,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范雎绑来,下令刑讯逼供,用板子荆条把范雎打得肋骨折断,牙齿脱落,根本不给范雎任何申辩的机会。
范雎见此,只好装死以求逃脱的机会。魏齐让人用草席裹上范雎的“尸体”,命宾客轮流在上面撒尿。
等众人离开,范雎才从草席中起身,央求守卫放他一马,日后定将厚报。守卫对范雎起了侧隐之心,报告魏齐,请示把“死尸”扔掉算了。
魏齐喝得酌酩酊大醉,玩得不亦乐乎,于是,批准了守卫的请示。
范雎后来历经种种磨难,逃至秦国,说动秦昭王,当上了秦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范雎告诉前主人-魏国使臣须贾:“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王齐的脑袋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屠平大梁。”
有了强大的秦国做为后盾,魏国惹不起,也顶不住。魏齐只好亡命赵国,但最后依旧顶不住秦昭王要为范雎报仇雪恨的压力,被迫刎颈自杀。
越是位居高位的人,越是举足轻重的国家,越要时刻警醒,不能任性猜疑,更不能让疑心大开杀戒,这都会种上恶因,在未来不远就能招致恶果。可见,疑罪从来不是救人的法理。”
自从那晚,张朝一直把这两个故事记在心里,每当心中对某人产生疑问时,他都力求躲开感性的认识,尽可能用理性的分析和充分的证据来做出决断。
这个习惯,让他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立身准则,身边聚焦了相当多的能人,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事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