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痛感新闻”

2018-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矜扬言

      10月10日晚,浙江大学2016级化工博士,26岁的候某,选择了一条从浙大玉泉校区,走向钱塘江的末路。

      当晚10点半左右,南星派出所在复兴大桥的观景平台上找到失联学生侯某的书包,立即安排警力开展搜救工作。

    直到4天后,他的尸体才被打捞了上来。     

    人生有多大的痛苦,才会选择这条路。

    近日来,这些“痛感新闻”层出不穷。

    什么是“痛感新闻”?

    “痛感新闻”就是因为天灾人祸给人带来苦难甚至灾难的新闻,经报道后能触动人们心弦,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激起人们的同情、愤怒、悲痛等情感,并引人思考的新闻。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这些新闻令人唏嘘。

      痛感新闻是痛的。它痛的让我们怀疑,也可能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但是,如果因为看到社会的这些危机以及不安后,去片面地否定社会,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作为正在成长为祖国栋梁的青少年,我们将要担负的,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所以,我们不能总是期望社会只展现给我们美好的一面,也不能让社会独自去包容黑暗的一面。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件的悲痛、愤怒等情绪的表面,而要深入思考,求得解决办法。若只是感伤于新闻表面,而不发现其背后的本质,这个社会将永远无法进步。

      对于痛感新闻,我们不能太过感性,要持有理智和思考。这样的痛觉不只停留在情感的震撼上,更要转化为思想上的痛,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进行从对社会的本质,到精神维度的剖析。同时,也不能轻易地受一些媒体之类的外界的影响,来影响自己对整个社会的判断。

      然而,痛感新闻的扑面而来,也反映出当前社会的不良风气:部分新闻媒体刻意追求这些痛感新闻的播出,来获取流量、博得关注。我认为,适量的痛感新闻能刺痛人的心灵,但若在有意为之下大肆宣扬,易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人心也会逐渐变得麻木。

      痛感新闻既已发生,我们便要去接受,更需要理性对待。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它让我们反思,让我们认清社会黑暗的一面,让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完整、更深刻,让我们在痛后,更加谨慎地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