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地理绝学星座八字风水命理家居风水

什么是风水学?风水的形成,风水的重要性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1人  伍香权

风水学与风水

风水学又被称为地理学,是以风水理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又有其地理学的基础。

西汉时期《淮南子》一书为我们探讨风水学渊源累积了丰富的资料,尤以道教风水学为主。

《淮南子·坠形训》指出:“天地之间,九久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寨,泽有九薮, 风有八等,水有六品。”因此,《淮南子》采用了九州的划分概念,并对九州之内山泽风水作了品级规定。此外,中国许多学问皆言“气”,如武术练“气功”,中医师论“气血”,艺术家言“气韵”,命理学家云“运气”,堪舆家则云“地气”。虽各家因应用及对象之不同, 建立有各学问独特的理论学说及各人的体会,但对思想根源及妙用境界而言,可说是诸学本是一体同根源。

风水学中重视“生气”,视“生气”为生命(旺)之气,即阴阳交感能生万物之气,可称为构成生命的要素,其在地上的一切皆本源于天且阴阳之气在“地中”可展现“地气”的特质,此生命之气可从有机生命体演替现象中发现。

风水通俗的讲,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帮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就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宝地标准: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令生人纳福纳财、富贵无比;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

风水的形成

中国风水术起源古老,源远流长。但是,在唐代以前,风水只是封建帝王的专利,民间鲜见流传。风水术,自古拥有“帝王之术”的称号。

唐僖宗时的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的杨筠松在黄巢攻破京城后,来到赣南的兴国三僚村定居带徒传授,堪舆学才开始逐渐流传民间,开始仅流传在江西省的南部(现在的赣州市一十八个县市)内,以后逐渐扩展到闽、粤、桂、湘、浙等省,进而流传全中国。

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在中国五术中,以风水术的派别最为繁多。各个流派的理论、术语、操作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看待和剖析风水的角度各不相同。

风水的归属与定义

风水观念开始于先秦,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归属,风水也有其归属。古代将风水归于阴阳学、地理学与术数。要研究风水学,首先必须先了解风水的概念、历史背景与范畴, 并应区别阴阳学与阴阳家的分野。

阴阳学与阴阳家是有区别的。先秦诸子有阴阳家,创始人是邹衍、郑玄等。

邹衍又叫谈天衍,他的思想包括三方面:

一是天文星历的天论;二是大九洲的地理论;三是阴阳五行终始论。

阴阳家的学说包括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时等数度之学与五德终始的五行说。阴阳家与相地术,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而风水理论颇受阴阳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历代阴阳家一直受到各朝统治者的排斥,在民间的流传范围也相当有限。

阴阳学是距今七百多年的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西元一二九一年)确立的。元朝的朝廷颁布依照儒学、医学之例,于诸路(基层行政区域)设置阴阳学。阴阳学包括天文、占候、星卜、相宅、造日等,如此风水就列入学问之列。到了明朝洪武十七年(西元一三八四年),朝廷正式设置阴阳学官,府、州、县各设一人,负责教学与管理事宜。清代沿袭。

风水术又可归于地理学。古代地理学受人歧视且被列为史学的附庸,明清才逐渐发展起来。明清地理学不严谨,产生地理问题大杂烩。风水属于相地的学问,涉及山川河流, 纳入地理之列。因此,读目录文献常在地理类可以找到风水书,许多风水书就是冠以“地理”之名传世,例如《地理大全》、《地理真诀》等。此外,风水术被归于诸子术数,所有学问都可归于经、史、子、集四大类。子部有术数。但众人偏见术数不是一门学问而是江湖的把戏,的确术数包括方士们的迷信,如算命、扶乩;但也有包括科学性的知识,如天文历法与农事气象,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风水的概念,在《淮南子·时则训》中已有载明,但当时的风水还不是阴阳宅理论的总名。

风水首见于郭璞撰的《葬经》之中:“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借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因此,葬经是从丧葬角度提出“风水”的概念。

它认为埋葬死者应该选择有生气的地穴,才能使之再生。同时,风水同时也提到“气”的概念。气是万物之源,有聚有散,有行有止,聚则成行,散则化体。大自然中运行之气因风与水的激斗与调和关系而凝于地穴,通过地形查看,认识风与水的特有关系,选择地形, 这就是“风水”。风水展现之地气,视为生命之气,可以从有机生命体演替现象中发现。

"气"与"水 "

风水强调气与水的关系,尤其在《淮南子》一书中特别有载明。《淮南子》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主持编撰的。《淮南子》试图以道家为宗,综合诸子百家,为汉王朝寻找一统帝国的长治久安之道,它把气的范畴涵义规定,由“道”产生的精气、阴阳之气,明显地带有道家思想色彩,其属于杂家观念综合诸子百家集其大成,并含有宇宙生气的思想。

《淮南子》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精微原始物质,气由本体道产生。气与道不同, 道是无形无象、无限广大的;气是有限有边际的。气产生天地,气的清阳部分散布而成天, 重浊部分凝聚而成地。天地形成之后,天地之间的万物得以产生。《淮南子》这种宇宙发生模式,基本上继承先秦道家“道-气-物”的模式,但也有所发展在道气之间加进了“虚”、“宇宙”两个变化阶段,在时空关系上更为详细明晰。

《淮南子》的气是产生宇宙万物的物质材料,但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气又叫“精”,有阴阳之分。阴阳精气化生天地万物,历经气到“无始”、到“有始”、再到“有有”的过程。

气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气的内部包含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阴阳二气相酝运动, 对立交感,万物就在此过程中产生。

《淮南子·天文训》中“精”是精气,即阴阳二气,天地万物受阴阳之精气而成;太阳、月亮、星辰积阳气(火气)、阴气(水气)与日月散逸的精气而成。因此自然界日月星辰, 雷电雾露,风雨霜雪,飞禽走兽,鱼虾龟蛇,森林万象,无不是阴阳二气相薄相感、强弱施化而成。这些物类形成之后,依然售阴阳之气变化规律的支配,按照阴阳四时变化而盛衰生息。

因此,阴阳变化规律是气运动的规律,从自然到人类的生息变化,都是“阴阳之气相动”。在人体的生命运动过程中,阴阳之气遵循着“和”的法则,其具体表现为人的形、气、神三者的协调平衡。形体是生命寄存的躯壳,气是构成生命的物质,精神是调节生命运动的机制。三者的协调平衡,是靠阴阳之气的“和”来实现。正最社会是人类合群生息的系统,与自然万物与生命机体一样,其存在着与运动也遵循“和”的规律。“人气”同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一样需要“和”,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平。

风水的重要性

风水术的萌芽期在秦汉,成长于魏晋南北朝,五代两宋为风水术的成熟时期。生死大事中格外重视风水的传承与仪式,目的为趋吉避凶,庇荫后代子孙。风水与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生命礼仪过程均与文化习俗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相连结。

而风水术主要盛行于东南古百越旧地,包括民俗与地缘因素。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代,亦为儒、道、佛三宗教最活跃的时期。风水进入西汉董仲舒将中原文化核心儒学脱胎换骨大改造,系加入阴阳五行于儒学中,使之神学化与宗教化。

由于历史演进,两汉是充满南方浪漫文化对北方理性文化大改造的过程,在此背景下,风水正式产生且水到渠成。

秦汉两代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进行大融合与大改造。《吕氏春秋》、《淮南子》与董仲舒今文经学、谶纬(注:“谶纬”,西汉末年与东汉时期盛行的宗教神学,谶是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纬是指天象。我国古代统治者利用天上星象的变化来附会人事,预卜先知。)学说加上《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等,建立了中国古代宇宙图式基本概念,包括太极、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一套理论与图像、数字,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系统。

风水除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堪舆学外,加上宿命论加上血统论、天星、地气、人命的系统,均是风水产生的直接因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