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墨菲定律
上课前,一位妈妈给孩子端了一杯冲剂,边递边叮嘱道:“把药喝了,端好了,千万别撒了。”孩子在接的过程中,手一晃药撒了出来。妈妈大声呵斥,孩子一脸无辜。
孩子因为害怕端不稳杯子,就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结果就越容易撒出来。妈妈和孩子到底谁错了?其实谁都没有错,而是“墨菲定律”在中间捣鬼。爱德华·墨菲是一名美国空军工程师,他经过大量观察研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即凡事都具有正负两面性,这两种发展趋势互相依存、互相包容、互相转化。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墨菲”的影子。父母越是担心什么,孩子越会发展成什么样。父母不是从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出发,而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和里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盲目跟风”,送孩子上各种各样补习班、特长班,扼杀了孩子本真的天性。其实这是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而获得自己心理上的补偿与满足感。孩子本来想要一个梨,父母却给了他一筐苹果。作为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会适当放手,不要企图掌控孩子的全部生活。
怎样破解“墨菲定律”呢?一是重视小概率事件。课间发现一个小朋友在偷偷抹眼泪,我走过去,蹲下身,问她怎么了。她抽抽噎噎地说哥哥欺负她,掐她脖子。我领她到哥哥面前,要求他向妹妹认错。并对弟子规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进行了讲解,直到兄妹两人握手言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事小,如何正确引导、及时疏解情绪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二是错误不可怕,要勇于尝试。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不能因教育中出现的失误,而自怨自艾,失去信心。要因材施教,不可拔苗助长。三是觉察负性暗示。比如这位母亲一再叮嘱孩子“不要把药撒了”,给孩子潜意识里输入的是“撒了”的负性暗示,就象对一个人说“不要想白色大象”,结果这个人满脑子都是白色大象了。家长要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去暗示自己和孩子。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现象被称为“乐观主义偏差”。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而他人更可能遭遇消极事件的现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既要警惕“乐观主义偏差”,也要注意“墨菲定律”的陷阱,用理性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从我做起,牢牢掌握自我管理主动权。(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