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需要一点点学习接受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杨金社
今天复习了《大学》中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
第五章的题目是:释“本末”。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有一种思想就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本末,只有抓住了根本性的事物,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其他事情或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万事万物,在不同阶段,在不同环境中,本末是不同的。
比如,在《大学》中,“修身”是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事,却成了“末”,因为,它们都是围绕着修身而展开的。
再比如,教化是“本”,而治理是“末”。
第六章是:释“格物致知”。
所谓格物致知,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换句话说就是,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并认真探究它的原理。
朱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格物”,认识事物的目标是“致知”。朱子的这一思想,突破了前人一味强调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圈圈,而是强调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这种认识论具有明显的实践色彩。
第七章是:释“诚意”。
诚意,是人们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
《大学》中所谓的“诚意”,就是要做到意念真诚,实质上就是做到“勿自欺”。只有做到不自欺,才能做到不欺人。
最难做到的真诚,就是“慎其独”,也就是说,要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儿,这是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事。
儒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慎其独”和“不自欺”,就是君子了,否则,就是小人。
这三章相互独立,都是对“三纲”的进一步阐述。
在这三章中,只有一个字不认识,就是“揜”(yan),其实这个字是“掩”的繁体字。
这三章中有一句话需要反复记忆,并应记住: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