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我爱读书

第3天 摘抄+心得:4G阅读

2019-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Erica早

摘抄:

中国反智主义最大的根源在于“读书无用论”:

“我觉得经验比读书更重要(所以不读书)。”

“你读的是书,我是在社会里读书,一样的。”

“我觉得读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很难用在实际生活中(所以读书没什么卵用)”

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过度依赖于经验,而不是思维方式。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两方面:书籍、经验。

当他没有从书籍里获取思维时,那么他剩下的就只有那点儿经验了。经验人人都有,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经历,有经验。

当一个人过度依赖于经验,在作决断时,经验、感觉、直觉混淆在一起,以致于分不清哪些是经验,哪些是感觉、直觉,而哪些才是思维,正确与错误就更分不清了。

这时,感官刺激就代替了大脑,直觉代替了思维。

【知乎作者:方万中】


心得:

以上是我编辑过后的内容。话虽然在理,但这个作者我并不推荐,首先他连标点符号都用不对,且说话非常啰嗦;不过反智主义是全球问题,这个解释还是简单有效的。

作者随后就延伸到了制造业在快速完成原始积累、暴富后,如今后劲不足的状况,并加以详解。

但最吸引我的,还是作者意识到了“思维方式”是经验主义的缺陷,感觉如获至宝。

看到这段话时我刚读了一节以赛亚·伯林的《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讲从古到今的哲学前辈们对思维方式的讨论:是有“如科学般严谨普适的”一种,还是“强调人类风俗多样性”的多种。

这有点像“思维还是经验”的高维度版本。启蒙运动时,由于(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解放后)科技的大发展,科学思维也成了社会主流,人们开启了“自然科学思维能否适用于人文社会”的大讨论——这在当今的反智风潮中也值得借鉴。

以赛亚·伯林生活在20世纪,微信读书有全套伯林作品。作为一个对哲学没什么见地的人,我发现读哲学非常省心,因为不涉及元认知——你不用想他的推导过程,他会细致地引经据典、解释给你,作为读者只需要要“认知”。

(心得到此写了22分钟)

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似乎每天都在看不一样的书,这说明什么?

昨天听了华为刘铭烨工程师的5G技术讲座,看到了5G的前景即整个生活方式、观念的翻新,设备、地域的局限将被打破,相当于第五次工业革命——画风可以参考《黑镜》。

同样,电子书也革新了我们现今的的阅读方式,使人不再受到纸质书的物理限制。我可以在吃早饭时在微信读书app读5分钟伯林,然后花5秒钟换到《极简欧洲史》看一眼启蒙运动,出门走路,开始听英文有声书《时尚女魔头》,10分钟后断定这书的三观过时,换到《远大前程》;打开电脑看到昨天没看完的知乎回答,复制粘贴留作摘抄;翻译没意思了,从抽屉里翻出《中式英语之鉴》(纸的)放松一下眼睛,了解了解同行。

4G时代的电子书使我们的带宽宽了很多,可以多任务接收与输出。5G时代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心得到此,撰写、编辑时间1小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