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啊,飞驰吧 ——观《乘风破浪》
少年啊,飞驰吧 ——观《乘风破浪》
初中时第一本看的韩寒的书是《像少年啦飞驰》,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连着又买了《他的国》、《长安乱》、《三重门》……
印象深刻的是韩寒特有的“韩式幽默”,像椒盐味的花生糖,带点辣味叫人欲罢不能。
当时时班上女生分成两派,“四爷党”和“韩少党”。
郭敬明凭借着对少女心思细致入微的了解,通过对美色以及“奢侈品”生动的文字描写,对少女们进行了学好英语好装逼的启蒙教育赢得了我班大多数女生的喜爱。郭敬明成了在没有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的校园生活里领略繁华都市的引路人,呆板暗沉的蓝黑色校服外套里酷炫奢华的一抹金色,我们无视老师家长批判而无比崇拜的忧郁才子。毕竟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准确的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或是写出“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这样看似矛盾却又戳中人心的文字。
韩寒则像一个中二少年,肩负着戳穿丑陋现实的使命。韩寒笔下的故事大多数发生在小镇里,楼房自带复古滤镜的小镇。故事读起来像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有江湖义气恩怨情仇,还有一些雪花和卡带的声音。我一边吃着五角钱一包的干脆面,一边读着那些如同“亮着红灯店面破旧的发廊,里面坐着衣着性感的女郎”或者“没有钱喝酒吃肉,但要给摩托车换个进口的发动机”的句子,产生了莫名的沧桑或悲凉的侠气。
少年啊,飞驰吧 ——观《乘风破浪》可这种侠气似乎不敌青春期不安分的敏感忧郁,于是整个班上只有同桌和我是唯二的“韩少党”。
作为少数党派的我们俩总是格外的团结,我们尽可能的分享所有我们了解跟韩寒有关的事物,都很担心对方熬不住叛变,失去唯一的盟友。内心还是有点小骄傲,作为少数派的那种骄傲。当班上女生围在一起讨论郭敬明的时候,我们总是面带微笑的旁听着,表达我们的友好以及隐藏我们的不同。
囫囵吞枣式的读完了韩寒当时写的所有作品,认识了这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愤青并对他有着日益深刻的崇拜之情。我飞快的写完作业然后偷偷的在书桌下看小说;崇拜着他的桀骜不驯和看清世事的透彻,一边好好学习争当好学生。
有一次同桌借了我的《光荣日》在物理课上看,结果被胖胖的物理老师收了,正值期末考试,老师表示同桌物理考上九十就把书还给她。目睹了这一切的我很是痛心疾首。尽管同桌一再表示期末物理会考个好成绩,我心底却很不相信,,同桌物理一直是她的硬伤,时常在及格线上下徘徊,于她而言物理题向来是“雾里物理”,只能暗自可惜了那本《光荣日》了。
后来上了高中,作业越来越多,渐渐没有时间再看那些“闲书”了,《五三》和《王后雄》成了不得不爱的新宠。渐渐的也就忘掉了那些关于“下着雨的午夜报废的摩托车发动机的汽油味”、“屋顶贴满明星海报的‘星空套房’”的故事。
后来再注意到韩寒就是关于他结婚,生了女儿,成了“国民岳父”的新闻,他玩赛车拍电影,俨然人生赢家。
而我终于在高中毕业之后不用再和《五三》《王后雄》作伴,去了离家千里的小岛上大学,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浪费,却再也没读过韩寒的新书;站在高高的楼顶就可以看到太阳浸入海中的时刻,仔细闻甚至可以闻到海风的咸味,却开始迷恋口红和漂亮衣服,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和残酷。
少年啊,飞驰吧 ——观《乘风破浪》《乘风破浪》里徐正太说:“我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他只说对半句。这个世界会变的。
当初言辞犀利叛逆坦率的少年成为了壮志正酬意气风发的成年人;当初凭借书里描述来想象山外面的生活的小姑娘长到了终于有机会接触书中城市的年纪。
我们都在变。
电影里无论是徐太浪还是徐正太,身上都有韩寒的影子。他们自以为是并且固执的坚持着那些事情。你说那叫孩子气,他根本不屑告诉你那是理想。
小花是徐正太的妻子,她觉得她和青城山下那个白素贞的命运很像。也许是因为她给徐正太的爱就像白素贞给许仙的一样,包容他保护他,无论他是懦弱愚蠢还是赤诚无畏。“男人至死是孩子”,小花也想当小公主,可她总归还是要当妈妈。
所以她只能宠着徐正太,这个她以为永远长不大的少年。
少年终究会长大,徐正太变成了保守古板遭儿子讨厌的父亲。
儿子也会长大,也能和父亲握手言和。
当初的愤青也和世界握手言和,活成了众生向往的模样。
可他们心里还是住着那个长不大的少年,那个一本正经比着奇异手势的少年,那个像风一样飞驰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