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也有故事系列(之十) 孿生姐妹天使情 ——“北漂女孩兒”
天使也有故事系列(之十)
孿生姐妹天使情
——“北漂女孩兒”李婭李娜的故事
有什麼能比逢年過節收到後生晚輩的祝福更讓人愜意呢?辭舊迎新的除夕夜,我的手機裡短信不斷,絕大部分都是各地的小天使發來的。我把它看作是對自己多年關注兩岸和平小天使交流的最高獎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項活動結束很久了,作為活動的組織參與者,我還能被那些孩子們記得,這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短信中有一封尤其讓我感動,是李婭李娜姐妹倆發來的,短信的內容倒沒有什麼,只是一般的祝福,巧的是我正在構思寫這姐妹倆的文章,考慮該從哪裡下筆呢。我當即短信回復,簡短地表達了我的祝願:“兩姐妹好,祝新年開出新天地!”誰知很快又收到了她們的回復:“謝謝您的祝福,我們會繼續努力的!”或許在別人看來,這不足三十個字的短信往覆,普普通通,其實只有我們彼此知道,其中蘊含著深深的情感和豐富的內容,我何妨就從這裡下筆呢?
李娅(右)与李娜(左)与笔者在台联机关合影
李婭李娜姐妹倆進入我的視野應當是在2010年的春天。那時,為了第二屆海峽論壇中的兩岸和平小天使分論壇,我們曾發動參與過小天使交流的地方台聯推薦人選,參加我們的活動。此舉得到了各地台聯的熱烈呼應,但其中雲南省台聯是做得最好的。他們特意為此搞了一次活動,把參加過第五屆赴台交流的小天使請來座談。那次座談與會的雖不足十位,但每一位後來都寫來了回憶文章,也都留下了聯繫方式。雲南台聯在介紹情況時提到,還有一對雙胞胎姐妹暫時沒有聯繫上,應當是很優秀的,而且發來了一些關於她們的資料。
孿生姐妹都是小天使且一起參與過兩岸交流活動,這樣的案例我以前絕沒有聽說過,正忙於為訪談節目找故事的我當然對這則訊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展讀那兩姐妹的資料,被她們一連串的藝術經歷吸引了:
1998年參加《雲南衛視—娃娃樂》大型節目錄製;
1999年參加“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演出;
1999年參與中央電視臺“相約紅嘴鷗”活動及節目錄製;
1999年參加《中央電視臺與廣西電視臺—相逢2000年》大型節目錄製;
2000年與“美國童子軍團”進行文化交流活動;
2001年與臺灣交流團進行藝術文化交流;
2005年參與《大觀週刊》雜誌“校園美女”拍攝;
2007年獲得“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大賽”組合優異獎;
2009年獲得第五屆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世
界雙胞胎才藝大賽”十佳優秀獎;
2009年參與《雲南衛視———旅遊新時空》節目錄製;
當然還包括 2000年赴臺灣參加“第五屆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
在這些活動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國際雙胞胎才藝比賽的那次,想一想就覺得有趣,如果能請來這一雙姐妹參加訪談節目,一出場就會吸引人的眼球,而這,正是導演追求的。
但是,時間太緊,緊到不容許我多耽擱,再加上受經費和名額的限制,這個念頭只好先放下,可這心裡,總覺得缺了點兒什麼。
說話就轉過了年,雲南台聯的鄒處長鼓動雲南的小天使在QQ上建了一個群,凡屬相關的資訊每個加入者都放在網上,便於彼此相互交流和聯絡。所謂的“人以類聚”,雲南的小天使們很快就聚在了一起。李婭李娜姐妹倆也成了當然的加入者。這時,她們已經人在北京了,鄒處長幫助我們取得了聯繫。我非常高興地同李娜通了電話,並約她們有時間到機關來。兩姐妹在此之前已經在網上大量地閱讀了我的文章,自然欣喜地答應了。
早春的一天,姐妹倆來了。一個個子略高些,一個臉蛋略長些,所以還是很好分辨。我問誰是姐姐,誰是妹妹,搶著說話的是李娜:“她是姐姐李婭,我是妹妹李娜,其實只差兩分鐘(好像有點不上算)。”還沒等我回話,她又補充一句:“那也得叫姐姐。”可不嘛,大一分鐘也是長幼有序。看來姐姐更文靜些,這又是利於分辨之處。
接下來,我們的談話很放鬆,我終於瞭解到兩姐妹的許多事情——
她們出生在昆明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親李良賓從事建築裝潢工作,母親是個護士。論起來沒有藝術氛圍的家庭環境卻讓兩個孩子愛上了藝術,2000年——2006年,雙雙就讀於雲南藝術學院附屬藝術學校,學的是舞蹈。那年去臺灣參加小天使交流兩人就都是小舞蹈演員。但是,由於傷病,兩個人卻無法堅持在這條路上走下來。2006年,兩人同時考上了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李婭學長笛,李娜學古箏,從此走上了另一條藝術道路。
回首大學那段學習的日子,姐妹倆有著無限感慨。由於不是“童子功”學器樂,兩人的付出不知要比同班同學多多少倍。李娜說,為了練古箏,經常徹夜不眠。有時一覺醒來,竟然發現自己伏在琴上睡著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兩姐妹以優秀的成績畢業。
如今的大陸生活水準提高了,再加上獨生子女政策,每家都是一個孩子,父母親都捨得孩子在學習上的投入,走藝術道路的也不在少數,因此,兩姐妹在昆明發展應當有很好的前途,守家在地的,而且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生,相對固定的收入,口碑也很不錯。但是,兩姐妹有著更高的理想,對她們來說,昆明的舞臺太小了,她們追求的是更大的人生舞臺。她們要到北京去!
這個決定太突然了,爸爸表贊同,孩子長大了,應當出去闖一闖;媽媽心疼兩個女兒,怕她們到人生地不熟的北方身體吃不消,持反對態度。但她也知道,姐妹倆決定了的事難以更改。於是,只有幫助她們整理行囊,一遍又一遍地叮囑。
就這樣,姐妹倆於2010年末,2011年初來到北京,加入了“北漂族”的隊伍。“北漂族”是指某一人群或一類人,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到北京從業,在北京生活卻沒有北京戶口;沒有房子,以租房為主;他們大多收入不高,境況不佳,給人以漂來漂去居無定所的感覺,這一群人被稱為北漂族。這些人幾乎都是青年人,往往具有一定學歷或較高的文化素養、知識技能,他們主要尋求在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一展抱負。如今,這個隊伍裡又多了一對雙胞胎姐妹。
以下是我們的一段對話——
“怎麼就想起到北京來發展?”
“爸爸媽媽把我們養大不容易,我們要讓爸爸媽媽生活得更好。”
“北京的機會更多些嗎?”
“比昆明的機會更多一些。”
“主要工作是什麼?”
“姐姐教長笛,我教古箏。”
“在哪裡教課?”
“在一些藝術學校兼課,有時也自己接一些學生。”
“生活艱苦嗎?”
“剛來時很艱苦,收入很少,但現在漸漸好多了。”
……
雖然我對這些話題很關心,但是初次相識卻沒敢多問,畢竟這些話題較沉重,我寧願給孩子們留有一些自己的空間。我把話題轉到了小天使,兩個孩子眼睛都亮了起來。她們對十年前的臺灣行記憶猶新,講起來滔滔不絕,接觸過的很多人很多細節都還記得清清楚楚。臨分手,我給她倆留了“作業”,讓她們各寫一篇當年赴台的感想,兩姐妹欣然允諾。
沒過多久,兩姐妹交來了“作業”,姐姐李婭文章的題目是《小天使交流活動是我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妹妹李娜的文章題目是《不變的,是那顆“小天使”的心》。姐妹倆各自回憶了自己記憶中的臺灣行,寫得非常感人,特別是與臺灣結對小夥伴的交往,李婭的夥伴是王韻倫,李娜的夥伴是許家臻,情真意切,十幾年過去,還念念不忘。李婭寫道:“由於搬家等原因,在幾年前我與王韻倫失去了聯繫。一轉眼12年過去了,不知我是否還能重拾這份友誼,並將它延續下去。在我看來,小天使,它不僅僅是一次文化交流活動,同時也是我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李娜寫道:“時間過得好快好快,轉眼我們都從一個懵懂的小孩變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女孩。我們一年年長大,一年年在改變,可唯一沒變的,我想就是那顆“小天使”的心。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等到我們七老八十的時候,還沒忘記對方,還依然能手牽手坐在一塊兒聊天,將會是多麼美妙,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纖細的情感,質樸的語言,純真的友誼,讀之讓人動容。我把來稿整理後同其他小天使寫來的感想文章一起編發在全國台聯的“臺胞之家”網站上,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
李娅(左)与王韵伦
2011年下半年,為紀念全國台聯成立30周年,我們與中央電視臺合作了一台文藝晚會,當時我曾動過組織有才藝的小天使出演一兩個節目的念頭,在備選的小天使中就包括這姐妹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卻無法實現,在我心中留下了遺憾。
去年夏天,紀念小天使活動20周年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辦,我參與了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工作。在邀請參加活動的大天使名單中,李家姐妹赫然入選。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她倆時,兩個人都非常高興,表示將全力配合。這讓我很欣慰,要知道,兩姐妹在北京打拼,需要時間和付出,而我們這樣的活動既沒有報酬,又要佔用她們寶貴的時間。
後來發生的一切,驗證了兩姐妹的承諾。多次緊張的排練,她們都準時到場,與來自各地(包括臺灣)的大天使演員合練,有時要到晚上11點多。由於沒有安排在京的大天使住宿,甭管多晚她們也要自己打車回去,這讓我很不落忍。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在開元名都飯店的合練,中央電視臺的導演為了保證節目的品質,特意請來一位資深的音樂老師利用中午的時間幫助他們合練幾個小時。李娜也在這個節目中,我通知她時她答應下了課就過來,可能要稍晚一點。老師到了,合練開始了,李娜還沒有來。老師急了。我慌忙打去電話,李娜說已經下了課,在東四環附近等著打車呢,她說過去好幾輛車,司機見她抱著古箏太大,都不拉,自己正站在路邊發愁呢。我本想調一輛車去接她,但算算時間,等找到車把她找到接來,這邊的老師也快離開了。無奈,只好請音樂老師在電話裡跟她說了說應注意的細節,讓她自己聽著錄音練一練。那次合練,李娜儘管沒有趕過來,但一個人抱著琴在太陽底下站了一個半小時,還在電話裡聽了音樂老師好一頓數落,我覺得挺對不住她的。
正向先前所預期的那樣,由大天使編排的節目在兩場主要演出和一場宴會的即席演出中都很出色,贏得滿堂的掌聲和喝彩。這同孩子們優秀的個人素質和藝術修養不無關係。李家姐妹在其中的表現可圈可點,由於有豐富的舞臺經驗,上場便有明星范兒,而且能起到帶動全場的作用。特別是在歡迎宴會上的即席演出,姐妹倆同剛結識不久來自臺灣的小提琴手曾繼宣演奏了一曲《卡農》,一隻長笛、一把小提琴、一張古箏,三個人合作得相當默契,用美妙的音符傳遞著豐富的情感,浸染著當晚300多觀眾,她們也在其中陶醉了。
那次活動之後,兩姐妹經常來機關看我。有一次李娜還帶來了臺灣的曾繼宣,很讓我驚訝。曾繼宣是隨一個交響樂團來北京演出的,他跟李家姐妹聯繫,告知了訊息,李家姐妹特意買了票觀看他的演出。演出結束其他演員去長城,曾繼宣沒有去,約了兩姐妹逛京城,並抽空來看我。見到兩岸的小天使在一起,成了要好的朋友,我很有成就感,真希望我有更大的能力組織更多的小天使活動,讓他們多交流,說不定兩岸年輕人在一起,還能迸出愛情的火花呢!
李娜与台湾接待家庭合影合影
轉過年,為了寫這篇文章,我上小姐妹的博客上流覽,發現了她們於2011年11月15日在東方衛視《我心唱響》節目中接受訪談的一段視頻,在那段訪談中, 兩姐妹回顧了在北京討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特別是導演安排她們的父母在臺上與她們相會,近一年沒見到父母了,一家人團聚的感動場面相當感人,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在博客上有她們這樣一段自白——
我們是一對雙胞胎姐妹,雖然只相差兩分鐘,但無論從長相、性格或是愛好各方面都全然不同。大家一定很好奇,那麼不像的兩個女孩,居然會是雙生兒,呵呵!其實有時就連我們自己也很懷疑。或許因為我們外表的不同,常常被人質疑我們是親生姐妹,因此也經常在生活中發生很多誤會,甚至鬧很多笑話。
這種感覺很奇妙,大家應該很難想像,從一出生就有一個人陪在身邊,開心時一起歡笑,傷心時一起難過……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有如此般奇妙的境遇。真的很感謝上天能賜予一個姐姐(妹妹)守護在自己身旁,一起學習,一起生活,讓彼此有依靠,不再孤單。
可能習慣了兩個人的生活,從小到大我們從未分開過。讀同一所學校,學同一個專業,甚至找相同的工作。雖然我們有很多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我們有同樣的信念,共同追求著同一個夢想,這就是如此不一樣的我們。
歡迎大家常來我們的部落格。
前兩天,我再次見到了這姐妹倆,她們高興地告訴我,現在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教學條件都有了很大的轉變。自己租了一套三居室,除了必要時去學校代課,基本上倆人可以在家裡教學生了。由於教學認真,效果也非常明顯,在圈內和家長中間有個很好的口碑。特別是跟李娜學古箏的學生在參加香港和大陸內地舉辦的比賽時,還獲得了一等獎。小小年紀培育桃李已經有成了,真為她們的成就高興。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她倆的孝心。她們說,爸媽快要退休了,她們想把父母接到北京來,讓他們過好日子。在我看來,這才是那顆“真正不變的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