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层次思考
怎样运用层次思考?
A:
1、认知各类层次模型。
读友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听到过类似以下的表述,“他的层次很高”、“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减少管理层次”等。
这背后都体现了层次概念的运用。如果读友们留心,就会发现很多的层次模型。
比如说,管理学中,帕金森定律、倒金字塔管理中,体现的管理层次模型。
组织,尤其是规模稍大的组织,会有三个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
如果管理层次过多,就会加大组织内部协作的交易成本,降低组织的竞争优势。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减少管理层次。
每个管理层次的职责和功能,各有特点。
比如说,高层通常重在战略规划,中层重在目标分解、资源分配、活动协调;基层重在执行落实。
如果要想加速个人和组织成长,不同管理层次的员工,就需要提高观察力、信息解读能力,尽可能换位思考,从其它管理层次的视角,来思考和决策。
如果一个基层员工,能够用中层,甚至是高层管理者的视角,来界定问题,提出建议,那么,别人对这位员工的评价往往会是,“这个人层次很高”,进步也会很快。
比如说,餐饮业中,同样做一碗意大利面,不同水平的厨师,会看到不同的层次。
往下,到原料层次,是面粉、番茄汁等配料。不同配比、烹饪方法,会做出可口度不同的意大利面。
再往下,面粉的原料,是各种谷类,涉及产地、耕作、天气等方面。如果懂得越多,意大利面的品质控制,就会更好。
往上,到食材搭配层次,有海鲜意面、松子意面等各种搭配。不同搭配,有不同的色、香、味,对于食客的吸引力,有高下之分。
再往上,到环境文化层次,不同的餐厅布置,不同的文化理念,决定了超越意大利面本身的高度,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价值,也不相同。
诸如此类,是否能区分出一碗意大利面的不同层次,并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价值挖掘,就决定了不同厨师的竞争力。
比如说,写作中,一篇文章具有不同的层次,从素材到句子,接着是段落,然后是框架,最后是主题。
理解了这些层次,从写作流程上看,我们就会知道,理想的写作是,自上而下,意即:明确主题,定好框架,再写段落。
但明确主题、定好框架,比较费脑,思考决策量很大,很多人就会把时间浪费在,搜索素材,修改句子上。
由于主题、框架不明确,最后会发现搜索出的素材,多数无效;改的那些句子,价值有限,甚至最后要完全删除。
当然,这不是说,自下而上,从素材中找创意,完全没有必要做。
而是说,从提高写作质量,节约写作时间角度,要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
自上而下想得越清楚、越深刻,自下而上就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的层次相关模型,比如说问题树、第一原理、N阶行动者等,读友们平时可以留心收集。
在认知各种层次模型时,精读君请读友们,要特别注意认知层次划分的标准。
回到层次的定义“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等级秩序”,定义说的只是“等级秩序”,并没有限定区分方法。
比如说,管理层次,是根据分工和权力而定。
比如说,文章层次,是根据作用和范围而定。
因此,认知不同层次模型的层次划分标准,我们能获得借鉴和启发,帮助自己准确划分系统层次。
2、练习区分系统层次。
了解不同的层次模型后,我们对层次概念就有了感性认知,但要深刻掌握,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去练习区分某个系统的层次。
有些系统层次很好区分,运用还原法就可以区分出来,就像上述说的意大利面那样。
比如说,从遗传物质DNA,到细胞,再到组织,接着是器官,最后构成人体。
遗传物质DNA如果再往下,可以到分子、原子层次;人体如果再往上,可以到人类社会、生物圈、地球层次。
当然,还可以继续往下或者往上。
也就是说,根据系统的大小、覆盖范围来划分层次。数量级中,读友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层次。
有些系统层次划分,就没有那么明显。我们以工作效能为例,做个简要的分析。
所谓的工作效能,通常指的是投入与产出之比。投入越少,产出越高,工作效能就越高。
读友们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效能,差异很大。有年薪低于十万,也有年薪超百万,差了不止10倍。
如果从工作时长来看,年薪百万的人工作时长,也许更长,但最多也就多1倍。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工作效能差异呢?
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你也许会发现有3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第1层次:目标策略(做正确的事)
第2层次:工具方法(正确地做事)
第3层次:资源投入(愿意去做事)
工作效能竞赛,最开始是在第3层次“资源投入”层面的竞争,同样做一件事,如果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做,在其它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就会做得更好。
从产出来看,多劳多得,成果一般更高;而效率,根据经验曲线,也会得到提升。
接下来是第2层次“工具方法”层次的竞争,谁能够掌握更多Know-how(怎么做)这种知识类型,掌握更多的认知工具,谁就能在效率上更胜一筹。
从产出来看,由于效率提升明显,成果会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
最后是第1层次“目标策略”的竞争,如果能够把握硬趋势,抓住刚性需求,找到规模市场,准确定位,就可能获得头部效应。
从产出来看,由于头部效应,会获得杠杆性的回报,工作效能最高。在别人眼里,可能会觉得投入不多,产出如此之高,运气真好。
把工作效能区分出3个层次,我们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个体的工作效能差异。
如果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细分行业,卡住好位置,再凭着过硬的能力以及踏实的努力,就能获得最高的工作效能。
如果工作效能不能令人满意,可以在3个层次上找原因。
从第3层次到第2层次,再到第1层次,需要的认知深度、思维水平,就越高,越需要花精力深度思考,也就越少人能做到。
事实上,多数人在第3层次竞争。少数人在第2层次竞争。极少数人在第1层次竞争。
以上就是关于工作效能的层次区分。这并非是唯一的区分方法,读友们也可以按照自己认为的因果逻辑来区分。
只要最后的层次区分结果,逻辑能自洽,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就可以作为一个层次模型,收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再慢慢优化。
3、切换系统层次思考。
如层次的定义所言,层次意味着不同的等级。
我们可以拿登山做个类比,在较低层次,就像在山脚,看到的是山脚的风景;在中间层次,就像在山腰,能看到更远一点的风景;在较高层次,能看到最远的风景。
以工作效能层次模型为例,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工作效能不高,几年下来,资源增值慢,能力增长也不多,就要提醒自己切换层次来思考。
比如说,你一直在与自己的拖延做斗争,但总是不够自律,难以坚持学习,总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表现出来就是,第3层次“资源投入”不足,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和成长上。
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你就要提醒自己,切换到第2层次和第1层次去思考。
比如说,第2层次“方法工具”,你要自我提问:
关于改掉拖延、增强自律,我大脑中有多少个方法工具?已有的方法工具,我都试过了吗?为什么不行?去哪可以找到更多方法工具?......
比如说,第1层次“目标策略”,你要自我提问:
我现在与拖延、放纵硬碰硬,靠意志力来反抗,这是在做正确的事吗?我还有什么应对策略?我需要调整目标吗?什么才是杠杆解?......
如是思考后,你可能就会冒出很多的新想法。
以上的层次切换示例,是从较低层次转向较高层次;相反的顺序,也会给我们启发。
还原法中,精读君提到过相应的例子。
比如说,舰长了解了船的引擎室结构、推进原理,再回到驾驶台,对于船的性能,会更加了然于胸。
这种切换层次思考的方法,类似于维度切换、视角切换等,往往会打开死结,给我们启发,从而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强调的是:
区分和掌握系统的层次,再在不同层次中切换思考,能起到类似照相机镜头推拉摇移的效果。
最后,你会拍到不少你满意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