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发脾气
张大可以/文
最近参加了一次亲子主题线上活动,畅谈关于生活中的失控——发脾气。
小伙伴们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应试组,另一组作为旁观组,然后轮流互换身份,作为对照实验。
第一组小伙伴,需要回忆将自己怎么被引爆,怎么发脾气,并把它描述出来。这时,另外一组小伙伴在一旁观察,讲出他所理解的事实与感受。
两组轮流替换角色,两组实验结束,演习结束,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
1、我生气,有时跟孩子说话,他就跟听不见一样;
2、吃饭的时候,这个不吃,那个没胃口;
…
有个小伙伴义愤填膺,当看着孩子扒拉吃饭,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我当时气炸了,之前你不是喜欢吃吗,特意给你做的,不吃都别吃了……
说完,事后就后悔了,我原意不就是想让孩子吃饭吗,真不用吃了?!
陪作业也是一个典型,简直时刻处于自我引爆的路上,血脉上涌,忍不住要嗷嗷叫……
做作业的时候,孩子磨磨蹭蹭,摸摸这儿,看看那儿;
看到孩子做题,这不是老师教过吗?!这么简单都不会,真笨啊,有什么资格玩啊…
大伙儿说完,都有些不好意思:一是就那么回事,好像没必要那样发脾气;二是发脾气的时候,越控制不住,越激动,越让事情朝着相反的预期发展。
我发觉,我越吼孩子,孩子越不会做作业了,眼巴巴的看着我,看着又很可怜……
要过一阵子才能进入期初的学习状态,可脾气上来,又控制不住……
而且,小伙伴们都不约而同的感叹,当作为旁观者,听到对方那些脱口而出的话,是那么伤人!
当平静下来,再去表达时,对比之前想说出的话,就没有那么大的对抗、火药味。
参加完这个活动,我的心情也久久难以平静。
情绪崩了,那些暴怒,抑或伤心的时刻,控制不住发脾气;以及那些随口而出的话,是潜意识里真正想表达的吗?
——首先问问你自己
你能做到吗?
你能放下第一时间里涌现的内心评判,作出适时的行动吗?
你能在克服自身的客体投射面前,还能保留最大的宽容吗?
——如果做不到,你彼时涌现内心想法是什么?
内心迟疑三秒,你说这句话时,这种感受是什么?这种感受是否似曾相识,再回答。
给自己一个舒服的姿势,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慢慢的再去厘清想法,你感觉到的是什么,这时想说的是什么?
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做这个尝试,你会有一定感触。
当心境变了,反应机制也随之变化。
记得会上有个小伙伴回忆着:
一次孩子做错题了,做了那么多次的题,还是不会,那个瞬间,火一下绷不住了,脱口而出,你怎么就这么笨呢……傻子也会了……我很愤怒,愤怒的要把我的愤怒也传达出去……事后自己说的过分了,在那个暴怒瞬间,刹不住车。
事后觉得很后悔,怎么突然有那样一个念头,在当时,有一种压迫感似曾相识,就像一个梦境,我妈妈,站在我身后,嘴巴里一直在说话,好像是在一直骂我,我想反抗,但我没有……
这番自我催眠式的醒悟,是种觉察,也是种自我觉醒的改变。
同理,在教养孩子时,孩子的某个状态,触碰到你要崩溃的极限,你的内心反应是什么?你又是怎么对孩子说话的?
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理性思考,说出正向的语言,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确实是种考验。
“没关系,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
“考得不好,查缺补漏,一起找找原因,看哪里掌握的不牢靠”
“在某件事上做不好,并不代表,你人不好”
“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但我永远爱你”
在准备这个选题的时候,有小姐妹说:“真羡慕啊,如果当时我的父母有对我说这些话就好了。”
确实,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在“匮乏”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自己也曾是这样被对待的,很容易沿袭旧有的习惯和行为方式来应对。
这就是代际传递,不是谁的错。你早年没学会的,你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依然会复制。
有句话说得很好——“自己没有的,很难给别人。”
所以,想对看到这里的每一个父母说:
有4句正向催眠的话语,既是说给你的孩子的,也是说给你的“内在小孩”听的。
你可以用一个舒适的姿势,站着或坐着,然后深呼吸3次,试着对自己说:
“你的感受,无论好坏,都很重要,都值得被重视”
“没关系的。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
“你想跟我说说,你都经历了什么吗?”
“我爱你。无论如何,你都值得被爱,被善待。”
当你一遍遍地说出来之后,你内在那个委屈的、受苦的孩子,也会接收到滋养。
也许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却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父母。
通过这个过程,在疗愈孩子的同时,你也是在疗愈你自己。
当父母拥有自由、强大的内心,那些脱口而出的话,不再是暴怒之下的言语伤害。而是正向的平和语言,代表着情绪的自由流动,在感情的一张一弛中,是发自肺腑的感情宣告。
在这份宣告里,多了一份耐心和相信。
相信孩子,你可以做自己,相信你自己,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
这样,孩子可以从这些话语中汲取力量,有更大的动力和勇气去再出发。
当忍不住发脾气时,收起旧有的观念桎梏,想一想这触发了我的什么伤痛,我真正担心的是什么?焦虑的是什么?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目标:觉察自己愤怒情绪的同时,教会你在面对自己孩子时,识别自己情绪中多余的部分。
发脾气不是问题,弄不懂自己发脾气背后的原因才是问题。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发火,这触动了我什么?
尝试多与自己对话,类似循环提问般,多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为孩子的将来而担忧?为内在嫌弃的声音而躁狂?为自己的挫败感到焦虑?为涌现的无能感而愤怒?
在这些自我对话里,看上去你不是替他的未来担心,而是不满意你自己的现在。
这样你就会知道,有时候,有些情绪和眼前的小宝贝无关。如果运气好的话,你的怒气会发生一点改变。
情绪的偶尔崩溃,因为我们并不完美。我们也无须追求完美,一旦察觉到某事触碰到你的愤怒机关时,按下暂停键。
这时,我们应及时认识到自己面临之事与情绪的断层之处,及时切断、妥善处理。
即便现阶段还无法切断,不能处理。积攒内在的力量,一点一点去改变、去改写。
我们也能始终相信:这个现实,并不总是如我所认为的那般。
忍不住发脾气,或正步入崩的当下,告诉自己,这仅仅是情绪的一种,正视它的存在。
把自己和这个愤怒情绪去区隔开,用后摄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发脾气。
识别出,哪些是我看到的事实,哪些又是我内心深处所担心的,是我需要去处理、去修通的部分,而这些,极大可能与孩子无关。
通过自我疗愈,给自己新生的力量,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学习,永远给生活以新的机会。让自己变得宽广、像大地,包容而富有同理心。
以后,当自己忍不住要发脾气了,在那些崩的瞬间,抱抱曾经被忽略的自己,按下暂停键,发出爱的正向语言,爱你的孩子,拥抱自身真实的感受。
插图来自插画师Takako Aoki,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