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2017-04-16  本文已影响58人  阿啊阿吖丁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意义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安居乐业事关农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稳定。

中国农业承载人口过多,农业发展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减少农民。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城市的流动。

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 一般规律

  1. 农业劳动力与社会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
    具体表现:
  1.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
    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的速度就慢;

  2. 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变化趋势:

中国出现的问题原因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拐点

(不涨工资招不到人)

刘易斯模式

1954年,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

不足之处

进一步讨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

1972《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提出两个转折点:

(图见上)

固定工资:

W(I)=VMP=MPP(I)·P

W(A)=VMP=MPP(A)·P

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上升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点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模式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

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诅咒”

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面对刘易斯拐点的政策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