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成长励志散文

“我想要”与“我一定要”

2019-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南希之声
“我想要”与“我一定要”

第一次留意到“我想要”与“我一定要”的区别,是在一个讲座上。被“如何使目标成为可能”的讲座标题吸引,于是远赴深圳想要拿到这份答案。

导师的普通话带着浓厚的广东口音,但语调沉静,语速平缓,让人听着不觉就会安定下来。他说,你是想要成为导师,还是一定要成为导师呢,这两者对你的动力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是想,那仅仅只是一个想法,你有可能永远只把它滞留在你的脑海里。但若你是一定要,那你的内心会生发会强大的动力,它会成为你的目标,成为你必须完成的事,你会想方设法去达成。

对此,我深有体会。

比如说这个日更。

我心里当然想最好能做到,甚至想象着我已经践行100天、1年或是成为每日必做。每次写的时候,心里想着“就试试吧。没事可以坚持写下去。“也许潜台词就为那些”万一“留下了退路。

年前写下一个小小的心愿,想要日更21天。结果因为过年,被耽搁了,没能执行下去。听起来,好像情有可原,这个外部原因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但其实,如果我想的是”我一定要日更21天“,那么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会去想用什么办法可以完成这个任务,而不是停留在为自己找原因所以就放弃。

那么,树立了这个目标后,我为什么不敢说”我一定要“呢?

也许更深的原因是,我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简单说来就是,我不相信自己。

我说”试试看“,也许心里想的是”也许我哪一天没有灵感,不知道写什么“”也许哪一天我有其他什么事会比较忙,恐怕没有时间写“。。。我不相信自己能够克服那些障碍坚持下去。

潜意识里的信念会决定我们的行为,我因为潜意识里不相信自己所以行为上就会显示出相应的犹疑与不确定。但我们的外在也可以反过来影响行为,最终改变结果,从而刷新对自己的认识。

比如最近的我的钩针处女作。

从没有拿过钩针和毛线的我,双手笨笨的开始钩第一针时,心里有很忐忑的声音,这么复杂,我能编得出来吗?一边做,心里有很多的自我怀疑的对话。

手工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使人慢慢静下心来。付费比免费得到的好处也在于,它能教人坚持下去。

花钱买回来那么一堆东西,总不能不织了就那样浪费吧?心里也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于是,什么也不想的跟着教程做了下去。

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一个围着大拇指一圈那么点长的起头花了3个多小时,终于做成功了。虽然成果和时间严重不成比例,但至少突破了我心里那个忐忑的声音,使我可以编出来成为可能。

这个信心极大的鼓舞了我。接下来,我一遍遍倒看教程,越来越熟练。碰到要钩织新的针法时,心里虽然仍有忐忑,但已经不是怀疑我能不能编得出来的问题了。

我享受这样的新的充满挑战,且不断克服的历程。3天就编织完一个坐垫。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无以言表。

这个成功缩小了”我做不到“的范围。我想,以后面对我未曾踏足但心有畏惧的事情时,想起这段钩针作品的经历,我会微笑着说”我试试看。也许我能成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