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之叹

2022-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901101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白话】颜渊喟然长叹,说到:“抬头仰望它却越望越高,使劲钻研它却越钻越坚,看起来它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夫子循着次第,如此善于诱导我学习,他用经籍广博我之知,用礼仪约束我之行,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已经竭尽了我的才智,但是他好像仍然矗立在前面,高高的样子。我虽然很想跟上他,却无路可由啊。”

【思考之一】何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朱老夫子说“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为象。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光远老师说“道本无高坚前后,此处为颜子将无形而以有形来形容之,而发其所感也。”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中说“仰之弥高”四句,是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

孔子是具备了“智仁勇”这三达德的圣人。这三德可谓是一体三面,只是我们通常用一个“仁”字来代表儒者的精神。当然,仁是最主要的,但离开了智和勇,仁也无法独立存在;同样不论是智,还是勇,离开了另外两个德,也无法独立存在。可以说,在圣人道德的构成上,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圣人教化传道时,它们是相辅而行的。

“仰之弥高”是指在智、仁、勇中任何一个方面——孔子的成就都难以望其项背;而且当你提高了,再看孔子,发现他又在更高的地方,似乎永远都看不到顶。“钻之弥坚”也是形容孔子智、仁、勇的成就。只是“仰之弥高”是从宏大处看,“钻之弥坚”是从深细处看——就是说你再怎么挑剔,都挑不出毛病;再怎么放大去看,都看不出瑕疵,一层一层都很密实精美。不像有些人的品格,粗看还不错,但若细考究,就没那么好了。

颜渊的这一声感叹,是代表弟子发自内心对老师的仰望和礼赞,是对老师功德的敬仰和崇拜;是弟子对老师的修信念恩达到相当的高度!

【思考之二】能从孔子的言论事迹中,找出智仁勇一体三面的例子吗?这三面是怎么体现的

《孔子家语》《吕氏春秋》《淮南子》都记载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啊,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路救了一名落水者,那人送他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小事观未来,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

由此可见,夫子的回答完全不是弟子所想的,但你一想绝对有道理。这说明夫子的智慧非常灵活、非常不拘一格、非常的自在,他好像是在一个三维空间里,我们好像是在二维空间或一维空间,所以我就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夫子的内心世界是无比的广阔!

【思考之三】能举出几个弟子觉得孔子“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例子吗

《论语·雍也篇》第12章:“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的力量不够。”孔子说:“如果真的力量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冉求为自己不勤奋开脱,可是孔子却说:你是画地为牢。老师与弟子之间的看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别。

孔子让弟子们觉得高明莫测,绝不是因为孔子故意“玩玄”,而是因为弟子或在山脚下,或在半山腰,而孔子站在山顶,他指出的登山之路,肯定有弟子看不到,甚至是想不到。对孔子来说,不过是随手一指,而对弟子来说,则如神人指路。

【思考之三】孔子令人觉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其背后一贯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一个生命的高度,尤其是圣人的生命高度、生命境界,这是极其高难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信心,深细观察,深刻体验,方有可能。体会颜渊对夫子的仰望和赞叹,为我们后世学子示现了一条追随师长学习的重要原则:对老师的信心和老师功德的观察是弟子很重要的一部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