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电影』简书电影院

古典乐器承载悲欢离合

2017-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朕是子瑾
《百鸟朝凤》

<1>

2011年高考前,学校请了个名噪一时的“成功学家”杨青松来演讲。一副大师口吻,一口一个梅干菜,说得那叫一个苦口婆心。 刚上大学那会儿,中介这个行业火得飞起。

      大三时,正是微商的大年,朋友圈一个个都成了鸡汤高手,都教你如何努力向上发大财。我从来不删除好友的,但有天一个曾经跟我对过两年对子的朋友,不知为何跑到深圳做微商,看着她二十四小时轮番卖面膜的状态,我默默拉黑了她。

毕业找工作,招销售的占了百分之八十,当时和哥们开玩笑,宁愿洗盘子也不当销售。

连着说这几件事,没有任何针对的意思,我只是想用这几年身边发生的事情谈谈《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的一点观后感。

<2>

      电影好不好看我在此不做评价,这就像吃盐一样,有人吃得重,有人吃得淡,味道如何心知肚明就行了。没必要说我觉得这个好好吃,一定要塞到你嘴里吃。任何一部电影,有争议是好事,但要是想拿着笔,开了口要和人说出个长短来,那就没意思了。

      这部《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七十多岁的老人,用一部反应丧葬规矩主题的电影,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号。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3>

      “一个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够资继承百鸟朝凤”。乍一听,其实有点可笑,现在赚钱越快越好,给钱就是娘,谁会真把这玩意儿吹到骨头缝里去? 一门的兴衰,一招绝活的传承,一个行业的继续,才是一个有德行的社会。吴天明拍的是唢呐,讲的却是行业的衰败,道义的流失,文化 的丧乱。

       他并不单单是在神话唢呐,和吹唢呐的人。百鸟朝凤象征德行,它的传承,既是德行传承,也是传承德行。电影中焦三爷反复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也并不是真的不能没有唢呐,唢呐匠能挣更多的钱,丧事喜事也照办。但无双镇不能没有“德行”,黄土地上不能没有德行。

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不管怎么个说法,唢呐匠,都是下九流的人物,焦三爷在葬礼上再怎么受尊敬,吹完之后,还得睡偏房。 但就是这么个下九流,他唢呐里的四台,八台,到最高级的百鸟朝凤,掌握着“盖棺定论”。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小小的唢呐,蕴含了对“礼”的求索。

无需过分夸大或贬斥,才能看到真实。焦三爷他也傲慢,有传统家长制的盲目尊大,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他会打小算盘,也耍心眼。但有一点,他一辈子的匠心,至死不变。 古话说的盗亦有道,就是这个。

<4>

       成功学到底是想传播什么?他们遵循了什么?微商到底有一个什么成型职业道德的规范?恶性中介跟不负责任的媒婆有什么区别?几天就换人的销售,保险是否真如说的那样诚心服务?这些我们不用评价,但生活会让你一一得到答案。

      我觉得如果把这部电影简单看成一个风俗的退出,一个旧规矩的没落,是很可惜的。当然它也不是什么复杂,高大上的东西。它的本质,其实是下九流的小人物,对德行的坚守和传承。

        蓝玉聪明啊,吹得好啊,可是他不踏实,割个麦子都投机取巧的。虽然这未必是坏,但他的心性,就受不起百鸟朝凤。拔高点说,我们现在的人,也没有那个德行,也受不起那个礼。

       假如曲子是传到蓝玉手里,坟头就没有那一支唢呐的独奏了。 焦三爷说,我们吹唢呐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但好歹是个匠活。 匠活这个词,难了。

       我举个例子吧,我们在馆子吃饭,都希望又干净,又好吃。可是我们在家吃饭,自己都不愿洗碗,除非是心疼所爱的人,才会洗。任何时候不用催,心甘情愿去洗碗,有几人能做到?

<5>

      换句话说,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心甘情愿去洗碗,我们又凭什么去相信别人,要求别人,给你把碗筷洗干净呢? 这里面,就有匠心,就有德行。

     评价别人的德行时,自己得先有更高的德行,德行才能传下去。这是我在百鸟朝凤看出来的。 你用这个来看当下的许多争议,就很好理解了,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官民关系,雇佣关系。德行是双重的,它的失也是双重的。

     电影的末尾,受得起百鸟朝凤的人几乎没有了,但愿听百鸟朝凤更早就没有了,连一心让儿子学唢呐的游家父母,也对这玩意儿嗤之以鼻,看到这里,能不可悲?

     西洋乐好听,热闹,人也好看。可是失去了唢呐代表的哀,代表的死者与乡里乡亲的联系,代表的他的功过。吹得再好又能怎样,所以悲哀的不是唢呐的与潮流不符合,而是它背后的传承到此为止。

《百鸟朝凤》剧照——崔三爷

                文章出处,未经许可不许转载,只为提供优质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