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坤元老师的文《人生就是堆柴垛》‖有一种获得和愉悦相随
1.
我们每天欣赏阅读蒋坤元老师的两篇更文也算是心满意足了吧?
近来,亲爱的读者们,蒋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小小的获得和愉悦于文后,你们觉察到了吗?
下面,请先让我们一起欣赏蒋老师的文《人生就是堆柴垛》!
柴垛,是江南水乡人儿时温馨的梦,有圆柱形的,有长方形的,也有三角形的……
祖父是堆柴垛的高手,会堆最难堆的圆柱形柴垛。
看到以上这些叙述,我想起了小时候见过的稻柴堆……
记得,那时候的柴堆是傍着树搭起来的,好像不用爬梯;直接从下往上在树的四周依次把一个个只扎着一头的稻柴堆叠并错落有致地搭好便成。
我们那里的稻田不多,每家每户也就只有那么一个稻柴堆。稻柴堆不大,堆到一定高度就那么三十多捆稻柴。
有些人家或是干脆直接担回家,放在猪栏的顶棚上叠好以便垫猪圈用,然后到春天的时候当肥料。后来,乡亲们不再喂猪,就把稻草直接踩在田地或当柴火引子助燃用,从此后也很少有稻柴垛。
蒋老师的文字更唤醒了我儿时的梦境般的乡愁——那堆孤独地矗立在寒风中的草堆、那些枣树、梨树……一股脑儿地浮现于脑海。还有那一股股热浪涌上心头——我想起了儿时的玩伴和勤劳善良的叔伯们……
回忆往昔,恍然如梦……人生匆匆,转眼云烟呀!
儿时的记忆如此甜美温暖,虽然那时的冬天很冷,每年都会有一场大雪,我们堆的雪人有稻柴堆的一半高大。
白雪皑皑,偶尔有一两声暖意的问候暂时打破空荡荡、白茫茫的寂静……天空也纯净明朗……
稻柴堆,确是一道秋收后的风景,它暗示着人们忙碌后的歇息和收获后的彻底,也蕴藏着秋收冬藏的安逸和喜悦。
霜露时节,那稻柴堆上布满一层厚厚的含着水珠儿的白霜的时候,便是我儿时赖在暖暖的被窝里不肯出来的时候,母亲却已烧了好一阵柴火,烧好热水,做好了面条,也暖了一屋子。
我们姐弟四个便依次在灶屋里洗个热水脸,端上一碗热乎乎的面条……而我很是吃得,比她们食量好,有时得吃两碗才肯罢休。家人笑我吃了不认帐,硬是不长肉。那时候,长肉肉多的人有几个?
我依然清瘦!
那时候读书,没什么家庭作业。在别人家的孩子打猪草时,我只要拿起书本读上好一会,忙碌中的父母有时还会夸赞一番。
那时候的童年也是挺美好的呀!
跟读蒋老师这篇《人生就是堆柴垛》很有时代感、场面感、代入感的生活品文,我被代入其中而获得了记忆的苏醒和对往昔的美好深深眷恋。
2.
祖父还会修正柴垛的四周,将不整齐的稻柴用木锤子拍打进去。
经过柴垛的人,都夸赞这个柴垛好美呵!
这时,祖父满是沧桑的脸就会展示一种舒心的笑。
这也是蒋老师童年的美好时光的记忆——勤劳能干的祖父的惬意满足和引以自豪的笑脸。
蒋坤元老师在儿时就很“牛”。从他堆稻柴堆可以看出,他从小就很有才干,很动脑筋;并有着运筹帷幄的指挥能力的潜力。
凡读过他的书《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书中又有一篇诗意的文就是《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你就会知道他从小就很有胆量气魄和智慧。
在生产队队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时,他便机智勇敢地“钻河闷子”,沉入河底,采到了比任何人都要多的珠蚌……
他于文中写道:
那年,有一个小男孩相信自己是水中英雄;那年,有一位生产队长在淡淡的赞许中,制造了一个少年英雄。
最后读的以下这段话是此文的中心思想。
人生就是堆柴垛……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
读完蒋老师的文,你们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蒋老师还带给我们另一种获得和愉悦吗?
这种获得和愉悦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蒋老师的评论回复吧!
蒋老师回复轩窗瀚墨:记得不虚度!
回复云飘碧天:童年经历也是财富!
回复李良生08:像风过去了!
回复焦小桥:把根留住!
“小事不小”/“积小成多”/“谋略好词”/“积累自己,丰富自己。”等等。(详情见文《人生就是堆柴垛》后评论栏)
以上的语句是不是极有哲理性且精炼极至?是不是不失儒雅又一语中的呢?
幽默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