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生活的距离 ——作文教学误区一
作文与生活之间究竟有多远呢?叶圣陶说:“家庭社会之事,苟学生能思议及之者,亦无不可命 题。事事物物,与学生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感情者,均可为文题之用。”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人与事,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都可以是学生的作文材料。作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学生的眼睛与脑子的距离。
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生活中,生活并没有进入孩子的生活,所以他们没有“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感情者”,导致作文偏离生活。
一、用背作文代替生活。
近些年,无论是组织作文调研,还是作文比赛,或者是日常的单元作文,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生的作文里没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比如曾经到一个班听作文课,习作题目是《家乡的变化》。当学生在写时,发现竟然有很多孩子在写“家乡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颇感意外。因为这些孩子都是城市的孩子,七八岁的孩子父辈们生活的家乡甚至是祖辈生活的家乡还有多少是泥泞的小路呢?即便是现在的农村或者七八年前的农村,泥泞的小路也不多见。现在村村通都已经是水泥路了。当翻看学生手里的作文书时,发现竟然是从作文书上抄来的;《我敬佩的一个人》一个班四十几个人可以有十几个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一样的;《有意义的一件事》一个班六十多个孩子竟然有十七八个写收留小区流浪猫的故事。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为了追求作文的高分数,老师也让孩子们去背作文书。背作文可以让学生快速提高作文成绩,但是也泯灭了学生写作的能力,或者换掩盖了学生的写作缺陷。即便是背,也缺少背之前的选择,并不是随便拿一篇作文都可以来背的。
二、“禁锢”使孩子们远离生活
社会的发达为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孩子们的生活。以前的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里玩耍,下河捉鱼,林中不鸟,和小伙伴一起嬉戏。但是现在的高楼大厦把孩子们的生活圈子缩小了,他们每天的时间除了家里就是校园里。不由的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那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我们的孩子似乎连四角的天空也看不到了。早上出门、中午放学都是车接车送,这种优越的条件人为地割裂了孩子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没有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感受集贸市场的热闹,没有机会感受一群孩子在月色下仰望星空的机会。这种禁锢使得孩子远离了生活,导致他们的作文没有生活做基础,只好抄或者套。
三、忽略了培养孩子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是大家的共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更是重视有加。所以把课业当做孩子生活的主导因素,也是导致孩子们不能很好感受生活的一个主要原因。正如让孩子们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或者《我喜欢的一个人》,为什么孩子们宁肯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人物,也没有从自己的身边寻找写作的对象呢?比如妈妈,难道不值得喜欢,不值得敬佩吗?又有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又有哪个家长不为自己的孩子而倾尽自己的心血呢?可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这就说明他们缺乏感受生活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只注意孩子的外在的行为,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的感受,忽略了孩子诉说自己内心的重要性。包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事或者人,家长或者孩子也可能视而不见,从而造成即使有些事例进入了孩子的生活,在写作时他们也不能用到写作中。这就是熟视无睹吧。
没有生活,孩子们怎么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却还没有很好的引导我们的孩子做到“言由心生,辞由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