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读 | 碎语文学(12)
——我觉得考量一个作家最终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他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体,而且我又觉得如果过早地让自己的语言风格定型的话,那么这个作家实际上也就没有发展了,就终结了他的艺术生命,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我们读的外国文学,实际上是一种翻译文学,当时我很有感触。
——像那些文学史上的大作家都是一座座不可超越的山峰,你只能在旁边另立山头:远离山头,另立山头。
——电灯泡捣蒜——一锤子买卖。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背景很重要。
对作家来说,家学好像还不是特别重要,对学者来讲,这个就很重要了。
作家的家学并不是特别重要,我觉得主要是他自己有悟性,有一点点禀赋,有很深厚的底层生活的经历,没准就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作家。
批评家如果欠缺了童子功的东西就比较麻烦,要成为引领一代风骚的大家,有所创建的大家,那可能是比较难了,他们的儿子孙子辈来实现这样的理想有可能。
——我想只能等经济慢慢发展了,等国家成为一个强国,语言变成强势语言,文学肯定会受到重视。
——任何一个奖项都有评奖标准,选择的标准,得奖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你的作品符合了人家设奖的标准,并不完全因为你写出了最好的作品才得了奖。
鲁迅文学奖每次评出一堆人,但依然还是有些我们认为不错的作品被遗漏,依然有些我们认为是垃圾的作品得奖。
这很正常。所以用作品的好坏来衡量得奖是不科学的,你只能用是否符合设奖的标准来衡量,这样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
诺贝尔奖作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奖,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作家都容纳进去。
有些好作家没来得及评就已经去世了,也有些作家本来没有这种资格但也得了奖,我觉得这基本上不影响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权威,因为它评出的大部分作家还是真正了不起的。
我想大多数作家不会为了得奖而去写作,事实也证明,当你想得什么奖而去写作的时候,你多半是得不了的。
当某人得奖呼声很高的时候,这个人往往是得不了奖的,得奖者经常是那些仿佛是突然地从地球深处冒出来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