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如何表达更有效?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会迸发出上万个想法,他就像一台电脑一样不断的在运算,可是你有没有去留意你内心,当有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感受是好的,还是坏的?
可惜的是我们常常直接把想法说出来,却很少去关怀一下你内心的那个感性的小孩他的感受是如何,他是不是开心?他是不是沮丧?他是不是紧张?他是不是焦虑?
更加可惜的是我们常常喜欢用“我觉得你怎么怎么样”这四个字来表达很直接的想法,然后还怪对方不理解你,却不愿意用“我内心感觉到什么什么”这六个字来传情达意。
我来为你举一个例子,让你体会一下什么是想法,什么是感受。
如果有一个人在众人面前开你的玩笑,很大尺度的那种,我们肯定会很不舒服,然后生气地对他说:
“我觉得你这个人讲话不分场合,你太过分了“。这就是一种想法。
如果你说“你刚刚在同事们面前说的那段话,让我内心觉得很尴尬,我需要被尊重。”
这样的表达,就是准确的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他的语言,让你的内心很尴尬。
有一句特别典型的话,你来听听,很多的女孩子如果想要让男孩子多关注他一点。
总是喜欢说这一句话“我觉得你不爱我了”,这句话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脑袋里的想法,而非内心的感受。
其实在那个时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是沮丧?是伤心?还是困惑?
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方法,他可以先说事实,再说感受:我看到你两天没有回复我的微信,这让我很沮丧。
有一个成语叫作“同频共振”你应该听说过,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让对方更好的理解你,你应该直接的说出你内在的感受。
同样的,我们看到家庭成员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我们有时候不会引导他去说出那个强烈的情绪具体是什么,反而用更强烈的情绪去压制他的情绪。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看到对方在生气砸东西,我们总是会说“你在干什么?有什么好生气的?”
而不去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你是不是感觉很焦虑?”
那么,如何表达感受更有效?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我们来听听作者的故事。
马歇尔经常举办一些培训班,来到这里的大多都是夫妻间沟通并不是很和谐的。
有一天一位女学员指着在场的一位男学员,也就是她的老公,说到“我觉得我像嫁给了一堵墙”。
这位妻子如此的气急败坏,但是那位丈夫就是淡定的坐在哪里闷声不响,妻子继续大声嚷起来“你们看,他总是这样,和他过日子,真的就像对着一堵墙。”
马歇尔忽然走过去打断了她,想了解一下这位妻子内在的感受究竟是如何,他问道:“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希望先生多体会你呢?”
这位妻子赶紧点头说:“是啊是啊。”
马歇尔继续问她:“那你有把你的感受告诉过你的丈夫吗?”
“没有,说了也没有用!说了有用吗?”
你看,说自己“嫁给了一堵墙”这句话,就是一个想法。
这样的想法很难提醒自己的丈夫多去留意她的所需所求,反而会觉得自己不断的在遭受指责,他可能就会委屈,退缩。
马歇尔在他的自传里写到,他经常听到学员们的一句话就是:
“你知道吗,马歇尔,我从来不知道我家那位他内在的感受。”
如果两个人长期在一起,而双方都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内在感受状态,那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真的很少有表达感受的习惯,但是培养这样的习惯真的很简单,作者为我们整理了一个内在感受词汇表。
幸福,喜悦,欣喜,甜蜜,感动,激动,乐观,自信,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紧张等等。简短而又精简的两三个字,可以让你的感受准确的呈现。
培养表达感受的能力真的太重要了,当你需要发起一场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请先慢下来,问自己,你马上要说的这句话是一个想法?还是我当下内在小心脏的感受呢?
培养准确的表达感受的能力,对一个家庭来说特别重要。
在家庭成员中,如果不愿意去互相表达感受,那是很悲哀的,为什么有些人会唠叨?
唠叨就是不断的说出一个又一个的想法,从来不说自己的感受,爱唠叨的人的原则就是:
只要我不断不断不断重复一句话,好像就会有奇迹发生,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可是事实并没有什么效果,反而加剧了听的那个人的烦躁,也让自己精疲力竭,为什么不基于事实而说出你的内在感受呢?
“天天玩手机,天天玩手机,回到家了一直都在看手机,手机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宝贝?你都三十几岁的人了,你应该懂事一点。”
这种就是不断的冒出来的想法。如果表达感受应该怎么说呢?
“我看到你这一段时间回到家了几个小时都在看手机,也没有陪伴孩子,这让我觉得很苦恼。”
这样的说法,更容易走进对方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