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星闻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

黛玉真是“小心眼”吗?

2017-01-19  本文已影响1897人  煮茶的她

和朋友聊天,说及《红楼梦》,她问到这个问题:你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觉得有点好笑,这有些类似于哲学中两大基本问题,也像拉帮结派似的,要将她们归的对立的两个不同阵营。其实,潇湘仙子和衡芜君这两位姑娘我都喜欢,可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

有这样一些读者,通过主观意向认为《金瓶梅》就是本情色书,对《水浒传》的印象只是武松血溅鸳鸯楼,《西游记》只了解师徒四人和盘丝洞,女儿国的主要线脉,《三国演义》到了五丈原就不看了。

林黛玉在曹公笔下本是一个容易误会的角色。同样是这些朋友,并没有怎么读过《红楼梦》,只是通过戏曲和电视剧加工提炼后的扁平角色,加以我们的主观意向,认为她就是一个“哭哭啼啼耍小性子,病怏怏”的女子。

2.

一直以来,都有人拿林黛玉讥讽刘姥姥为母蝗虫说事儿,说她势利。这似乎成了说她小性子的有力证据。第四十一回:

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这个时候黛玉讥讽刘姥姥为母蝗虫,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她不过总结下来罢了。没有一句说刘姥姥吃白食占便宜的话,只是讽刺刘姥姥的吃相不雅,以借怀孕的母蝗虫大嚼大吃的样子来形容刘姥姥的吃相。况且,黛玉等人,并不知道刘姥姥是装的,所以得出这个结论,不知者不罪,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黛玉,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来看,是正儿八经的世袭贵族小姐出身,在血统上,能够和林黛玉相当的,其实只有宝玉,宝钗宝琴和三春都要靠后的。黛玉说,她是哪门子的姥姥,也是没错的。

林家有女,名作黛玉

3.

说道黛玉的爱哭的小性子,也是有木石前盟之因。三生石畔绛珠仙子为偿神瑛侍者甘露之惠,愿把她一生所有的泪还他。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因而有了《红楼梦》开篇第一回: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仙子生在了姑苏林家,名叫黛玉。她的确是个爱哭鬼,身为掌上明珠,却无奈父母离去,孤身一人也无姊妹,年幼离乡奔祖母。六岁的她,还要在荣国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如果是我,不知哭成什么样子,惊成什么样子了。

4.

林黛玉父母谓谁?父亲林如海,姑苏林家的子孙,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贵为贾家明珠的。她虽着墨不多,但可从王夫人在谈及贾敏时的一番话得知:

也不用远比,只说你如今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林家无子,林如海夫妇一直将黛玉做儿子教养,本身也是诗书钟鼎之家。宝玉的小丫鬟佳惠,给黛玉送茶,黛玉便随手抓了两大把钱给她,也可显黛玉的豪气。

黛玉的气质才情教养哪样不是顶尖的,全赖林如海贾敏从小熏陶教育得当的结果,也不算是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心眼”。黛玉的哭闹,也多是对于宝玉,恋人之间的小打小闹。她的每一次刻薄,也只因为对感情的担心,对恋人的珍惜。

5.

大家偏爱宝钗的端庄大气,文中有云: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殊不知“人多谓”大抵是贾府中各色下人或执事人等,正是市侩俗人。宝钗之美,在端庄不越矩,相貌上,这种银盆脸、黑眉圆眼红唇、气色健康、丰腴富态的女孩,是福相,旺夫相。那个时代,薛宝钗代表的美是一种主流美,是迎合封建的审美标准的。再者,宝钗原本就是进宫选秀的女子,若不是她哥哥薛蟠惹事,早已进宫博得圣上欢心了,要在众姑娘中脱颖而出,能不美吗?

宝姐姐

6.

林黛玉的“小心眼”是与薛宝钗的“厚道”形成鲜明对比的。但是,在我看来,自诩随分从时的宝钗,有时候也是不“厚道”的。

“深得下人心”的宝钗,小说里竟然没有一处正面描写过她善待下人的场景。其实,宝钗的最大好处就是与下人“保持距离相安无事”而已,说她对下人有多好,却不见得。倒相反,是“小心眼”的林黛玉在对待下人的时候表现出“难得的善良与平等”。

香菱要学诗,却遭到了薛宝钗的拒绝,倒是大家所谓“小心眼儿”的林黛玉成为了香菱学诗的老师。在书中可见,宝钗“冷酷”的为王夫人化解金钏之死,自己偷听到红玉和坠儿的谈话却嫁祸给并不在场的颦儿。口里喊着“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的宝姐姐偏偏赢得了“厚道”的美名,单纯的黛玉却得了个“刻薄”的名声。

卖萌的黛玉格外可爱

7.

清末文人,黛玉的忠实粉丝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钗黛之争而“几挥老拳”。第一位宝钗粉,曹雪芹好友脂砚斋,在他批注时,都要在其后插一句嘴“这会儿要是颦儿在,那可有好戏看咯!”,有时嘲弄完黛玉“不知颦卿心中竟有何丘壑”,一转脸又忍不住小声嘀咕“我也想捏捏她脸呢!”

再读红楼,黛玉可谓至情至性,并非软弱矫情。大家认为,这么完美的姑娘,怎么能有这些缺点呢,但是瑕不掩瑜,白玉微瑕更显生动。正是因为黛玉容易被误解,才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慨,因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叹女儿薄命。

如果我们通过主观意向和扁平的片面了解,觉得黛玉“小心眼”,爱哭毒舌,那颦儿岂不冤枉了?有血有肉的黛玉,才更真实,因“毒舌”和“小性子”才显可爱啊。

                                       文:煮茶的她


闲时喜看《红楼梦》,如果我的文章引起了您的共鸣,一起聊聊可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